成士桂



摘要:在“活力校園”背景下,體育教師對足球運動課程的開發研究應立足于學校實際,結合學校已有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教學水平,提出對學校的體育課程改革方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切實提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方案,并給其他同類初中學校提供一些借鑒。因基于學校實際來探索足球運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我校的課題組重在讓學生領會足球運動對體質提高的重要作用,把握課堂教學改革,有效實施《江蘇省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南》中提出的足球相關課程的實施方案;充分營造家校聯動、校社聯動氛圍,提高學生、教師的運動興趣,打造活力校園。
關鍵詞:活力校園;足球;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近年來,江蘇省太倉市實驗中學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從學生的各類體質健康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學生體能水平的持續下降,但是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依然與學生現有的身心發展水平不匹配。現在,便攜式智能設備已滲透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及生活,他們每天久坐的時間比以前更長了。家長和教師的運動意識也很淡薄。沒有外部的運動氛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途徑只能通過僅有的體育課堂。在體育中考的前提下,初中體育課堂緊緊圍繞中考項目進行教學,體育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越來越少(涉及到足球內容的也大多以中考要求的“運球過障礙”為主)。這樣一來,導致“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近年來,全國、省、市級足球特色學校不斷涌現,但這些特色學校的特色多體現在學生的單一足球項目成績和表面化的校園外部文化布置上,并無實質性的足球文化的傳承。對此,我校體育組的教師針對具體學情,開發出了相關的校本課程,希望能夠喚醒學生對于世界第一運動的熱情。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太倉市實驗中學七至八年級各兩個班,參照對象為同年級的另外兩個班。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課題組參閱了“足球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先后學習研討了《江蘇省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南初中版》和省教研員孟文硯主編的《校園足球》。此外,我們還在知網期刊論文庫搜索“校園足球校本課程”“活力校園”等關鍵詞,學習國內外現行足球課程實施的常用模式、標準及活力校園的實施策略,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課題組參考其他學校的相關資料,自行設計了《學生參與校園足球活動情況調查問卷》,就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對學校足球活動開展的滿意度、參與度及對足球課程的開設意愿等方面進行調查。我們現場發放問卷,現場回收問卷并統計,為課題研究提供前后對比數據。
3.實驗法。選擇一個班級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級為對照班。我們對實驗班進行實驗研究。實驗前期,我們在自然狀態下采集實驗對象(男女各半)在運球、射門等基本足球技能方面及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數據,并對其參與足球運動的態度進行簡約的定性描述。經過對實驗者實施1年的干預措施后,我們在實驗者年齡、性別等條件大致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同項目的后測數據采集,之后分析前后數據,進行實驗論證。
4.數據統計法。運用Spss21. 0對學生在課題研究前后的運球、射門等表現進行數據采集,之后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分析,然后通過歸納、對比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二、實驗研究步驟
(一)確定變量
1.自變量:足球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結構化教學模式實踐等。
2.因變量: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將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學生在射門、運球過桿方面的表現,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肺活量、50米、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等,作為因變量。
3.無關變量及其控制:學生的初始水平、體育課的任課教師、學生的家庭環境等。
(二)實驗準備:擬定計劃,收集實驗前測數據
1.制定學校足球校本課程開發行動計劃,確定實驗干預項目。
2.收集前測數據。前測數據包括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學生參與足球課的情況、學生對足球課的滿意度、開設足球課的意愿、學生在射門及運球過桿等足球基本功方面的表現、反映學生身體素質的幾項關鍵指標(肺活量、50米短跑、坐位體前屈和立定跳遠)等方面的數據。
(三)實驗實施:實施計劃進行干預
我們積極構建足球校本課程體系,落實校本課程內容。(1)學生全員參與每周一節的基礎性足球課程。基礎性課程采取結構化教學模式,實施內容呈系統化,課題組在積累經驗后編寫了《“足”夠精彩》校本教材。(2)我們在基礎課程之外還開設了活動課程,以社團形式進行,時間定在每周五下午。我們聘請社區成員、學生家長作為指導員,擔負起組織指導和活動安全等責任。另外,社區成員和學生家長亦可來校組織親子足球賽、校隊擂臺賽,參加男女混合趣味賽等,落實好體悟性活動課程。(3)每月一次的足球主題攝影、繪畫競賽及足球主題的黑板報等拓展性課程也是必不可少。實驗班按照開發的基礎課程、體悟性活動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實施進行足球教學;非實驗班按照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課程標準執行足球課程教學。
(四)實驗結束:實驗后測,整理分析
1.收集后測:針對所有研究對象的所有有關項目、指標進行實驗后測數據收集。
2.數據整理分析:就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學生參與足球課的情況、學生對足球課的滿意度、學生在射門及運球過桿等足球基本功方面的表現、反映學生身體素質的幾項關鍵指標(肺活量、50米短跑、坐位體前屈和立定跳遠)這幾個方面的實驗前后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后學生對校園足球活動態度對比分析
2017年3月和2018年11月,課題組分別進行了足球活動興趣、參與度、滿意率及課程需求調查,調查對象數量為160人,男生83人女生77人。調查數據顯示,課程計劃實施前后學生在對足球運動的興趣(t=8.586, P=0.000)、參與足球運動項目行為(t=6.428, P=0.000)、足球課程開設的滿意情況(t=6.428, P=0.000)和足球課程開設意愿(t=4.449, P=0.000)方面呈現顯著差異(見表2)。經前后對比,活動興趣提升45%,活動參與度提升了45%,課程滿意度提升了40%,課程開設意愿提升了15%,可見,計劃實施對學生參與足球活動有積極促進作用。由表3可以看出,實驗干預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影響呈現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的增幅更大,干預措施對女生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實驗前,大部分男生由于天性使然會自發參加足球活動,在活動中自主培養興趣;女生則較少主動參與,足球興趣尚未得到激發。在學校實施足球課程計劃后,女生有了參與足球活動的機會,并在足球活動中逐漸受到影響,繼而產生了興趣。
(二)實驗前后學生足球技能水平對比分析
實驗開始,課題組對160名研究對象進行了足球定點射門及20米運球過桿技能測試,將進球率及個人運球最好成績按照評分標準進行百分制換算,得出實驗前測數據。實驗結束,課題組再次按照同樣方式進行了實驗后測數據采集。通過對兩次數據的對比分析發現,進行實驗干預以后,學生在定點射門、運球兩項技能上呈現顯著差異(P=0.000)。這種進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我們開展了足球課程教學,并在家庭和社區中進行了推動,學生有興趣參加足球課程學習;(2)學校在開展足球課堂教學時,依據開發的足球校本教材進行,其足球教學有了系統性,不再盲目;(3)學生參與足球練習的機會增多,球性提高。
(三)實驗前后學生身體素質對比分析
課題組還在實驗前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進行了身體素質水平測試,將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和立定跳遠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通過實施計劃,學生在體質健康方面有了顯著變化,其中肺活量(t=-3.975, P=0. 000)存在顯著差異,50米跑(t=7. 823, P=0.000)、坐位體前屈(t=1.135, P=0.258)、立定跳遠(t=-8.800, P=0.000)無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肺活量提高近200ml,50米提高0.36s,立定跳遠提高15cm。研究對象的身體健康水平優良率達到65%左右,較之前提升了近20%。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足球校本課程計劃能夠指導校園足球校本課程逐步實施,有效解決了《江蘇省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南》中足球限學內容的設置與實施。
2.校本課程分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體悟性課程三類。全員參與每周一節足球課的課堂學習的基礎課程;開設足球俱樂部,聘請有足球特長的家長、教師和社區人員擔任社團活動教練,保證每周五下午1.5小時的活動時間;每兩周由持有“社會指導員”資格證書的社區人員,來校組織親子足球賽、校隊擂臺賽等體悟性課程。該課程體系經過驗證可進一步推廣實施。
3.計劃實施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有促進作用。男生的體質改善狀況比女生更明顯。
(二)研究建議
1.進一步測試學生的多項足球運動技能,建立基于學校校情的足球技能測試標準。
2.加強結構化教學模式實踐研究,提高學生的足球運動興趣、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
(責任編輯:李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