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良
摘要:校本研訓是教師實現崗位成長最好的載體。學校管理者應把開展校本培訓的權利還給教師,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校本研訓活動中來,強化他們的研訓意識,讓他們成為研訓活動的主角。
關鍵詞:校本研訓;教師主體;問題導向;考核評價
一、案例描述
案例1:組級教研,你熱我不熱。
學校中高年級數學教研組舉行校本教學研討活動,由三年級杭老師執教一節數學研討課。教學管理處已經提前將相關研訓的活動安排表公布在學校校園網上,并用公告方式張貼在學校公告欄中??傻胶祭蠋熒险n時,7位教研組成員只到了3位。
案例2:校級研訓,你急我不急。
學校為了提升學科教學質量,針對六年級數學全市質量調研整體成績落后的現狀,專門邀請市教師發展中心研訓員到學校進行專題報告,要求學校全體數學老師一起參與學習培訓。部分數學老師認為這是六年級數學教學質量分析,與我沒有多大關系,表現得無所謂。學校一至六年級數學老師共18位,但能到場的只有14位,其中有些老師中途還找借口先行離開。
二、案例分析
兩個案例中,組織者及管理團隊都有安排,都表現了應該有的擔當,但總有一些老師找借口不參與,組織者辛苦了,用心了,但沒有達到預期。出現這些現象,管理上肯定有問題。具體分析,原因有四:一是校本研訓活動策劃上有問題。學校平時類似的研訓活動未能有效設計,都是例行公事,組織者本身存在完成任務、走過場的現象。二是校本研訓活動組織上有問題。重資料積累,重活動開展,輕實際成效,導致研訓活動教師主體地位嚴重缺失。在教師心目中研訓活動是管理團隊、學科精英的事,自己只是觀眾、配角,校本研訓失去了應有的光環。三是校本研訓活動質量上有問題,對這些老師沒有吸引;校本研訓沒有針對性,不能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四是校本研訓活動評價上有問題。對于教師參與校本研訓的態度、能力和效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做得好與做得不好幾乎一個樣,最終導致校本研訓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三、案例反思
(一)校本研訓,教師主體是前提
學校每學期有校本研訓工作計劃,每月每周有研訓活動,但許多研訓的內容多為上級教研部門任務或項目的分解,或是學校領導的頂層設計,忽視了教師的實際需求,缺少指向教學實踐的、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的研訓,研訓活動未能很好地接一線教師的地氣;有些頂層設計的研訓活動過于拔高要求,請一些教育教學專家到場,對全體教師進行集中講座培訓,專家講座的內容與一線教師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使校本研訓成了“專家指導、領導指示、教師接受”的上傳下達。種種原因,直接導致教師在校本研訓中成了配角。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教師走向主角的正位呢?把權利還給教師,我們要做好“三讓”:
1.讓教師組織,即讓一線教師、學科教育研組自己設計學科研訓活動。學校管理者退居二線,只做組織服務工作,同時做好觀察、評價、引導工作。
2.讓教師選擇,即學校通過校本研訓活動問卷調查,給教師選擇的機會,而不只是一味地要求服從與接受。設計問卷調查表,主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研訓活動時間安排。讓全體老師提出合理化建議;二是確定研訓主題。學校方面羅列的十大主題:班主任管理、課堂教學策略、課題研究、片段教學、論文寫作、評課能力、信息技術應用、家校溝通、師生心理健康、其他(自主選擇)問卷調查,是比較大的,我們更關注更看重老師們自主確立提出的相關課題,越小越好。問卷調查一是讓老師們真正參與到校本研訓活動中來,強化他們的研訓意識,讓他們成為研訓活動的主角。
3.讓教師思考,即將回顧與反思列為研訓活動的重要環節。我們要求研訓活動的組織者,在每次研訓活動結束后,要詳細撰寫研訓活動簡報。簡報內容必須包括三個方面:基本情況、研訓主題、主要觀點和主要方法。我們要求參與研訓活動的老師,在每次研訓活動結束后,撰寫反思心得。反思心得主要包括:個人想法和觀點,自己的進步與收獲。學校通過關注簡報和反思心得的撰寫,進一步促進教師的主體意識,同時不斷提升教師的思考能力,切實提高研訓效果。
(二)校本研訓,問題導向是核心
學校開展的一切校本研訓活動,其出發點是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提升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落腳點是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為了讓校本研訓更實用,更實效,我們學校倡導開展“小策略項目”研訓活動,要求全體教師,包括藝術學科教師,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一些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并能在個人或學科教研組中開展自主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來說,我們有三個基本要求:
1.發現并提煉共性問題。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能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并能進行篩選和提煉,形成自己或年級組的研訓專題。
2.研討并嘗試有效的方法。共性問題要解決,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一起來解決。方法很多,如何選擇,大家一起來判斷與選擇,一起去實驗,去嘗試。出現沖突就開專題會討論,有初步設想或創新型做法就開論證會研討,有階段性經驗或成果就開現場會展示。
3.合作并撰寫教學案例。問題解決了要總結與推廣,沒有解決要反思與調整。每一份用心都應該記錄,每一位教師都不能忽視,每一次嘗試都值得期待。我們以年級為單位,以問題項目為紐帶進行共同研究,哪怕是有核心教師的學科組,最后教學案例也應該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如我們一年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 發現一年級孩子對書本的保護意識不強,到學期中途,許多書本已經破損嚴重,面目全非。從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視角,我們提出“如何讓學生養成保護書本的習慣?”這一專題。問題雖小,但意義重大。一年級的幾位班主任就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共同尋找相關解決方法。他們開小型研討會,邀請德育主任與蹲點行政一起參與,邀請課任老師參與,進行頭腦風暴,形成解決問題的“武功秘籍”。一年級各班各自從方法庫里選取一法或多法進行嘗試,平時及時交流問題解決情況,尋求最優的方法。這一學期,一年級組主動提出召開了全體家長會,就此問題的解決爭取家長的支持;這一學期,一年級創新地提出要開展“我與書本交朋友”的養成教育活動,并在六一節期間特設了“小小愛書人”的獎項進行表彰;這一學期,一年級有關保護書本的很多做法通過現場會、經驗交流、周前會點贊,被身邊的同事接受,開始向二年級,向中高年級拓展。
(三)校本研訓,考核評價是關鍵
成長應該是教師的一種需要。校本研訓應該是教師實現崗位成長最好的載體。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服務、管理。如果學校領導既是教練,又是裁判,偶爾還要上場當當金牌運動員,教師們當然不會領情,“一頭熱”也就成為必然。
我們倡導有效的校本研訓活動,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思考,人人提升。我們也從本次教育局“縣管校聘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化表”中得到啟發,一項工作的開展,如果沒有有效的考核評價,要想做好是不可能的。雖然原來我們學校的工作績效考核中也有對校本研訓活動的考核要求,但由于要求不明,可操作性不強,加上考核過程不嚴謹,考核工作也是表面文章,未能真正觸及校本研訓的本質。所以從本年度開始,我們將明確對校本研訓工作量化考評,主要從三個維度進行考核:一是研訓態度,二是研訓能力,三是研訓成效。其中研訓能力的考評,主要看教師能否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發現有價值的教育教學問題,并能通過自己或學科組的研訓尋找到解決此問題的策略。研訓成效則主要看老師們撰寫的研訓案例,一改傳統的對研究論文的考評。通過對量化表的制訂,明確強化研訓考核要求,讓研訓考核與教師績效掛鉤,讓校本研訓真正落地生根,真正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最終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