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關鍵詞:速度滑冰;蹬冰力;作用;訓練方式
一、速度滑冰當中蹬冰力的基本內容與作用
(一)速度滑冰與蹬冰力
速度滑冰是目前我國的一項體育競技項目,也是人們比較喜愛的一種冰上運動。在速度滑冰中讓選手保證滑行速度的關鍵就是蹬冰力的運用。蹬冰力不是依靠體重或者蠻力來取得勝利的,這其中有許多的技巧性,包括蹬冰的力度、時機以及與冰面的角度,這些都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
(二)重要性分析
對蹬冰力進行訓練是為了保證速度滑冰過程中,選手能夠在控制速度的同時,把握好身體的平衡。同時,通過科學的訓練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選手的身體素質。對于青少年來說,速度滑冰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運動,能夠有效促進骨骼發育。而蹬冰力的訓練是比賽中取勝的關鍵,蹬冰的目的在于通過動力來使得選手身體重心水平向前移動,每步蹬冰力都會決定著身體重心向前移動的距離。蹬冰越有效,那么每次滑跑做功就越大,利用這種方式來幫助選手取得優秀的成績。
二、在速度滑冰中對蹬冰力的有效訓練方式
(一)肢體訓練
速度滑冰項目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競技運動,要想能夠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就需要通過不斷訓練為選手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要想保證選手在速度滑冰比賽過程中,能夠正確把握蹬冰的技巧,就需要對蹬冰力進行專項訓練。速度滑冰對選手的體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實際展開訓練的環節當中,教練員應當對選手進行肢體協調性,以及腿部肌肉的訓練。教練員可以在每次訓練之前先帶領選手進行勻速跑、加速跑等一系列的跑步練習來做訓練之前的熱身,等到選手進入訓練狀態時再進行專項訓練。對于腿部的訓練可以借助相應的設備來完成,比如,自行車騎行訓練。在場地的選擇上,要選擇有彎路、上坡路的場地。還可以搭配進行一些無器械的肢體訓練,比如,跳遠、跳高等等。在訓練時需要注意訓練強度,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群體或者是女性群體,注重使用勞逸結合的訓練方式。
此外,速度訓練是整個肢體訓練的關鍵所在,速度滑冰與花樣滑冰的性質不同,不注重于滑冰姿態是否優美,也不需要學習一些高難度動作,只要通過蹬冰力練習,保證能在速度上優于其他選手就能夠取得比賽的勝利。而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當為選手定期進行身體檢查,體育訓練需要與日常飲食結合起來,保證選手的體力足夠適應高強度的訓練,從而保證訓練的效果。
(二)技巧訓練
在蹬冰力的訓練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技巧的訓練。通過系統的訓練來保證選手滑冰和蹬冰的姿勢正確,在實際開展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員可以先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由于蹬冰力當中有許多理論知識單憑口述,選手無法理解和 掌握,這時候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搭配一些圖片或者視頻,來配合授課。教練員也可以親自為選手進行動作示范,然后讓選手兩兩分組進行動作和技巧的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來互相糾正選手的蹬冰姿勢。同時,在技巧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需要對選手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統計,為每位選手設計專門的學習檔案,詳細記錄選手每天的訓練情況,以及體重身高的變化。任何訓練都需要結合選手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然后才能保證制定的訓練方案科學有效。
(三)實戰訓練
在速度滑冰當中,蹬冰的力度和角度不僅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還需要在不斷的實際上冰訓練和比賽中進行經驗的總結。因此,對于蹬冰力的訓練還需要通過實際的上冰訓練來完成。同時,蹬冰力訓練的目的就是能夠更好的完成速度滑冰比賽。所以,在上冰訓練過程中,教練員要為選手講述比賽規則。在實際進行滑冰訓練時,教練員需要時刻注意觀察選手的蹬冰姿勢,可以通過內部比賽的方式來進行,考察選手對前面幾個環節的訓練成果。并且,還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型的友誼比賽來提高選手的訓練動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蹬冰力的技巧不是短時間就能夠訓練出來的,需要選手能夠有堅定的意志力。能夠認真完成每日教練布置的學習任務,以及日常訓練任務。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磨練自身的耐力,提升自身的滑冰速度,從而在速度滑冰的賽場上取得滿意的成績。
此外,在進行具體的速度滑冰實戰訓練時,基于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在選手的冰刀鞋上安裝一些傳感器,從而通過計算機技術,對選手滑冰時腿部力量變化的詳細情況統計成數據表格。方便教練結合數據,來根據選手之間身體素質的差異有針對性的安排下一步的專項訓練。從而有效的提升每位選手的滑冰能力,達到蹬冰力訓練的目的。
三、結論
在實際的速度滑冰蹬冰力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需要讓選手意識到蹬冰力的重要作用,并結合各個年齡階層不同選手之間身體素質差異性進行分析,從肢體訓練、技巧訓練以及實戰訓練等多個環節展開蹬冰力的訓練。在這個環節注重調節訓練的強度,并為選手制定個人學習檔案,為下一步的專項訓練做好充分準備。通過各項訓練來有效提升選手的蹬冰技巧和能力,從而有效提升選手的速度滑冰成績。
參考文獻:
[1]黃莉莉.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方法研究論述[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18):183-184;
[2]王楠.速度滑冰中膝關節動作與蹬冰的關系[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2(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