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東 姚馳 丁善鑫
關鍵詞: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
在以往高校健美操教學過程中,健美操的整體教學與訓練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情況,給健美操運動的順利開展帶來一定挑戰(zhàn),難以保障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水平。由于健美操是一項動感較強的運動,對器材、場地等各方面的要求不高,能夠隨時隨地的開展健美操運動。在高校健美操教學過程中,構建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既能夠提高教學水平,也能夠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使高校健美操教學活動更加豐富。
一、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現(xiàn)狀
就目前來看,高校在健美操教學方面的資金投入是有限的,無法為構建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提供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即使教師對健美操教學模式做出了一定的改進,增加了一些新穎、科學的教學內容,由于受到資金方面的限制,健美操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有效實施。因此,想要順利構建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高校應提供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推動高校健美操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發(fā)展[1]。同時,在構建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時候,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爭取學生方面的支持和參與,使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構建得以順利完成。就實際情況來看,在應用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時候,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時間相對有限,以致高校健美操的運動水平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學生參與時間進行合理安排,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參與到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中,是現(xiàn)階段構建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構建思路
(一)對健美操教學課程進行有效延伸
為滿足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構建需求,需要結合健美操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健美操教學活動進行拓展,通過“第二課堂”對以往的健美操教學活動進行拓展。在開展“第二課堂”的時候,應擺脫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結合教學情況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例如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展網絡教學活動,利用論壇、微信、網站、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并提供全方位的監(jiān)督指導,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在開展健美操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結合健美操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使高校健美操教學活動更加規(guī)范,充分滿足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構建需求。此外,對于在崗教師要提供適當?shù)膶W習機會,使其能夠學習并運用其他機構的優(yōu)秀經驗,為構建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提供有利支持[2]。
(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
在構建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時候,需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身體素質情況、健美操運動水平,對教學時間及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在進行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時候,要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改變舊的教學思路,既要保證學生能夠掌握技術知識,也要提供一定的訓練空間。在健美操的訓練過程,需要豐富健美操訓練的形式,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某些表演活動及競賽活動中,使高校健美操的“學”與“練”得以有效結合。同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將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放在一組,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及訓練內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構建。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健美操運動
學生是否能夠對健美操運動產生一個正確認知,直接影響到學生參與到健美操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健美操運動的重要意義,進而主動參與到健美操的學習和訓練中。例如有些學生將健身和減肥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這一特點,對健美操在減肥方面的作用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健美操運動及消耗身體熱量方面的知識,并學會一些健美操的基本運動方法,將健美操運動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健美操課程的興趣。同時,應積極加強宣傳力度,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健美操運動對自身成長的益處,發(fā)現(xiàn)健美操運動的樂趣,更加認同這一體育項目,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支持。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實現(xiàn)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的構建,應深入了解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現(xiàn)狀,對健美操教學課程進行有效延伸,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選擇空間,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健美操運動,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健美操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為高校健美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利支持。
參考文獻:
[1]白丹.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8(50):260-263.
[2]馬駿.高校健美操教學訓練一體化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21):98-99.
(通訊作者:王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