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殷明越
關鍵詞: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精準扶貧;協同發展
現在中國社會客觀實際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所呈現出了發展的不平衡與貧困現象,對于實現小康社會面臨著重大挑戰。新華社在2015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作為脫貧任務的重要引導文件[1],對于脫貧攻堅戰給出了許多硬性政策,基于貧困問題的現實基礎之上,要通過個性需求進行分類政策,開展精細化、層次化的幫扶工作,以脫貧扶貧為主要目標,合理利用地區資源性優勢,促進少數民族體育產業與精準扶貧的協同發展。
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開發的基本原則
通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的研究表明,少數民族體育產業應避免舞臺化、庸俗化、管理意識差、破壞性強等問題,這些狀態對于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應該保護傳統體育產業原生態的表演形式,傳達生活需要,與民族體育活動相聯系,通過體育形態將少數民族生活的環境、生態、習慣進行展現。
由于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開發過程相對較為復雜,需要各方的支持,包括工商、廣電、旅游、人力資源、體育、環保、交通等部門共同參與,才能對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開支給出資金支持,在文化產業、旅游產業、餐飲制造等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形成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結構網,對當地經濟的收入有較大幫助。
二、精準扶貧與少數民族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行動基礎
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才是扶貧成敗的關鍵,扶貧攻堅需要有發力的重點,要求實事求是精準化體現全過程。一般情況下,貧困人口的分布與地區經濟有相應聯系,在新形勢下不同貧困人口的呈現狀態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大有不同,在進行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過程中需要精準把握扶貧效果。需要全面看待貧困現實問題,針對不同的貧困群眾有針對性的進行幫扶工作,采用科學的形式高效脫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以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為主要工作,充分發揮勞動人民智慧。還需要重視脫貧人口的教育積累,只有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貧困。幫助學齡兒童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在面對喪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口時需要發揮社會保障作用,針對不同貧困人口的狀況進行分批策略,有效保障脫貧目標的完成。扶貧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對于人與人的內生動力十分重視,主要目的是使貧困人群通過自身勞動進行脫貧致富,這樣培養了困難群眾的技術能力,不僅達到了脫貧致富的目的,同樣也提高了人民的自身素質,對于扶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精準扶貧與少數民族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途徑
(一)產業類型的選擇
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經營模式可以分成政府主導模式、村寨社區主導模式、公司主導模式三個部分,根據當地文化產業形態進行設置,通過旅游產品的開發來對民族體育進行宣傳。通過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日進行旅游產品的銷售,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精準扶貧的實施主體是各級政府,同時需要旅游局、工商局、文體局、發改委、交通局等職能部門的參與,少數民族體育產業與精準扶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根據當地少數民族等地區特點進行相應的發展規劃,不同職能部門對于村寨實施幫助,通過對旅游市場的管理為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發展制定營銷策劃,政府與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能夠促進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發展。
(二)少數民族體育用品制造業
我國的體育用品制造業的聚集地分布在福建、廣東、浙江地區。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開展需要體育用品的支持,通過體育用品制造業進行投資,來對資金項目申請進行幫助。民族體育制造的產品有較高的技藝要求,這類少數民族體育產品在市場中的需求量較小,因為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成本較高,并且有較為復雜的制作工藝,耗費時間長,很難通過機械短時間內制成,需要通過人工指導完成。
少數民族的體育用品制造與精準扶貧有直接互助關系,具體可以分為通過生產民族機械的經營產生收入、專利或者知識產權的收入、民族體育機械專利產權收入三個部分,通過扶貧對象參與體育用品的制造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2]。
(三)建立監控機制
通過第三方評價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監控機制,通過預定的經濟收入與實際收入進行相對比,觀察在規定時間內能否達到精準脫貧的要求。同時通過政府所制定的少數民族體育產業與精準扶貧的政策文件記錄少數民族體育產業搞投入資金增長幅度,扶貧對象與產品調查產生條件滿意度,對于經濟結構調整與扶貧對象收入的增加進行評估,從中擴大少數民族體育參與精準扶貧的社會價值。
四、結論
本文闡述了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的基本原則,并指出了精準扶貧有效的實施路徑,在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產業與精準脫貧的宏觀背景下,通過對少數民族體育產業參與精準扶貧能夠為地區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宋才發.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的實施及法治保障探討[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5-11.
[2]馮偉林,陶聰沖.西南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6):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