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
【摘? ? 要】數學在小學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應該協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關注影響課堂教學的相關因素;注重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攻略?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43
小學時期的學生就像是一棵幼苗,要想長成枝葉茂盛的參天大樹必須經過雨露洗禮,陽光的恩澤,土壤的養育。同時,在成長為大樹的過程中,學生還要承受暴風雨的襲擊、病蟲的侵害、土壤的退化。而家長和教師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模范,他們要共同守護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狀況,支持學生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是小學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一員,本文將對小學數學教學攻略進行一個簡單的敘述和反思。
一、協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
學校教育僅僅是學生成長中的一方面,孩子的教育,家長不能缺席,家庭教育才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根本所在。當下,教師的教學任務已經從課堂延伸到課后,教師不僅僅要做好課堂備課和講解,還要與家長之間積極溝通和配合。在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之時,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之間的差距,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有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學生卻差之甚遠。教育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教師僅僅是學生一生中一個短暫的角色,家長則扮演著長期的角色。教育面對的是一群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必定是不同的,這也就決定了每個孩子對老師教授內容的反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這種反饋,從而知道學生易錯點。在大眾教學上,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家長是最了解學生的人,通過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教師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現狀,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但是,當下很多教師將自身的教學任務歸咎于家長。這不僅不能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還會讓家長對學校教育心生埋怨。所以,教師應該清楚地劃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應該是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習慣,在孩子的性格養成,行為習慣,道德修養等各方面下功夫。家長更應該關心孩子做作業是否認真,坐姿是否端正,有沒有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至于作業對錯,學習上的問題,則是屬于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應該由更專業的教師去完成。
二、關注影響課堂教學的相關因素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因素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只有教師清楚地了解教學中各個因素對教學的影響,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然而,很多教師在課后并沒有對影響課堂教學的各個因素進行細致的分析,導致教學難以進一步的精化和細化。其實,教師在一段時間的課堂結束之時,可以適當地對課堂因素的相關因素進行評估和分析,以幫助接下來的教學。下面就幾個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因素進行細致的分析。
(一)課堂時間
如何在最短的時間中,做最有效的事情,是教師測量課堂時間的有效方法。小學階段,由于教師有較多的教學時間,所以教師很少顧及到教學時間的問題。如果教師能夠精化時間,用浪費的時間進行更多的教學,或者給予學生更多反思的時間,教師的教學將具有一個深層次的提高。教學時間的安排既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安排,也要考慮課堂意外狀況的發生;既要考慮學生實際情況,也要考慮教學的難易程度;既要考慮銜接時間,也要考慮彈性時間。另外,課堂時間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教師積累一定的經驗,經驗越高的教師對時間的把控能力越強。
(二)學生的配合程度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教師所面向的主要對象便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配合程度越高,課堂的效率越高。而教學中,最難以把控的因素便是學生。課堂中教師的情緒、課堂氛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等都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著學生的配合度。所以,教師要提高與學生的配合度,必須學會將不可控因素轉變成可控因素,提高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加強對課堂可控因素的把控,努力與學生達成合作共贏的局面,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和溝通。教師在私下要做足充分的備課準備,課堂上要學會利用一些有效的辦法,如獎懲、正激勵等方式調動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配合度。
(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設計越精細,課堂效率越高。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課堂內容、課時等因素,遵循目的性、針對性、有效性原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教材與自身講解問題的吻合度,并非吻合度越高,教學越有效。而是教師要學會有原因、有創造性的進行教材內容的刪減。另外,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教師還要特別考慮課堂中意外因素的發生,比如,學生突然提出教案設計以外的問題時,教師應抱以怎樣的心態,如何控制教學時間。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的問題。
三、注重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
思維方式從邏輯上看是邏輯模式,從心理上看是一種心理模式。由于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積淀,導致教師的思維模式具有潛在性、固定性、個體性。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帶隊人,教師犯錯可能導致學生跟著犯錯。所以,教師的思維方式對教學有著重要的領導作用,教師思維轉變才能帶領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當下,時代的快速發展,對教師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變化,推陳出新,能夠積極應變,從知識給予型思維方式轉變成開放性思維方式。另外,小學階段的教學主要講究學生“聽話”,學生只要按照教師的思維方式進行下去即可,所以教師的話就是“圣旨”,這也進一步導致教師原有思維模式的根深蒂固。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反思性思維,杜絕經驗性思維的干擾。在當下,教師應該積極的將思維方式轉變為教育學思維模式,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鼓勵學生與教師平等相處,共同進步,分享教學的權利。可以這樣說,教師思維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度,教師思維的創新性、科學性、開放性對教學的質量將有一個質的飛躍。然而,當下的形式,改變教師的思維依然任重而道遠,仍需要教師慢慢適應和改變。
并非每棵小樹都能健康成長,教師應該要幫助學生茁壯地成長,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園丁”和“森林醫生”。并且了解兒童的心理認知,關注兒童學習情感變動,豐富兒童的知識體系,感知兒童的成長變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枝繁葉茂的大樹,才能突破天際,享受藍天,看到不一樣的燦爛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