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讓榮
【摘? ? 要】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是各學科教學改革的基本任務之一。所以,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本文中我就針對教學實際,談談當前我們應當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科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 學習習慣?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147
從學生受教育期間的總體學科設置來看,語、數、外等學科都是從小學階段就貫穿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始終,只有科學這門學科較為特殊,可以說科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特別設置的學科,其內容貼近生活,綜合了自然科學類的眾多基礎性內容,在小學階段,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等,但學生因為身心還處于初級發育階段,所以對于自然科學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學習能力有限,本著教學啟蒙的原則,我們就將其中生活化的知識常識綜合起來,通過科學這一門科目進行知識輸出和常識性能力的培養。在當前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小學各學科教學迎來了改革和創新的時期,而科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也無不例外的面臨著教學改革的挑戰,需要重新調整教學策略,讓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性格和興趣,從而保證最佳的教學效果。
而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來說,因為其學科設置的特殊性,所以其教學目標和其他學科的教學有著一定的差別。例如對于語、數、外等學科來說,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扎實基礎,為將來初高中階段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而小學科學僅僅存在于小學階段,其所涵蓋的知識內容未來將會分化為理、化、生等多門學科,所以小學階段的知識多屬于科學的常識性普及,并且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并不算大,并且趣味性更突出。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抓住科學的這一學科特點,在學生知識興趣相對濃厚的前提下,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讓小學生先從自己感性的內容開始學會學習,習慣學習,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而本文中,我就針對素質教育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角度出發,談談我們應當如何合理利用科學這門學科逐步挖掘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一、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
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接觸各學科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基本都會存在好奇但又膽怯的心理,小學生由于社會閱歷缺乏,所以對任何的新鮮事物都會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同時小學生心思單純、且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挫折和困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退縮的心理。所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啟蒙的角度出發,通過趣味性的自然知識去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增加學生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大部分的表現欲都來自于他人的正面肯定,尤其是教師,學生存在一種本能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所以在科學知識普及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探究,鼓勵學生進行分享,并針對學生的好學態度、奇思妙想給予肯定和表揚,同時對學生得到的成果給予贊美,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探究問題方面感受到更多的正向反饋,進而獲得繼續探究的勇氣,逐步形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給予學生探究的自由。我在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不放心”總怕學生學不好掌握不了,任何知識點都親自帶領學習,這反而容易導致學生惰性心理的出現,所以在知識學習方面,教師多引導、多提問,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逐步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才能不斷獲得好的知識,進而逐步培養起學生的主動探究習慣。
二、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習慣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各階段的知識教學很容易走入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而科學作為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學科,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并且學以致用,才能達到自然常識普及的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養成動手又動腦的習慣。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如我們在學習觀察土壤的知識內容時,我會先讓學生大膽地提出關于土壤的問題,然后再讓學生自己采集土壤帶到課堂上,然后給學生提供道具:放大鏡、水、白紙等等,讓學生通過課上所講的方法來觀察土壤,并寫出自己的觀察結論,最后去驗證、去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實踐出真知”的學習習慣。其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培養學生通過實踐豐富理論、反思錯誤的習慣。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對于知識的把握還沒那么準確,尤其是自主探討過程中容易走偏方向,走錯道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我們可以反作用于理論,豐富學生認知的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學生的思想錯誤,讓學生養成主動反思、主動思考、主動改錯的習慣。
三、養成主動利用學科知識的習慣
任何學科的教學目的都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從而保證學生在未來學習過程中,能夠熟練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甚至做到舉一反三。所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內容轉移到課下實踐中,培養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的習慣,同時也為學生的生活增添樂趣和色彩。首先,小學科學的知識教學旨在啟蒙學生的科學意識,讓學生懂得生活的一些常識,進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于發現自然。當前城市化生活導致學生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變少,所以通過科學可以給學生接觸自然的一個契機,如通過科學課上的觀察土壤、觀察植物,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養花、養草等,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加學生心靈美的感受。其次,通過科學,我們還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挖掘自然資源的習慣。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的一種重要的能力,而科學學科教學過程中,很多現象都需要學生進行實踐,如大氣、氣溫、風向的測定等,這些都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實踐習慣,然后引導學生將實踐的能力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如利用飲料瓶做澆花的噴壺等,讓學生生活充滿樂趣的同時,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開發利用習慣。
總之,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來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生相對較高的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讓學生從科學課堂上培養其一系列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