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容培
【摘? ?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推行,德育工作逐漸提上議程。在小學階段,德育工作是小學德育的具體化,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就必須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按照小學生的道德認知規律辦事。但是,當下小學德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此,文本結合當前新形勢,重點分析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 小學德育?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154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文明得到了極大豐富,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正在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左右其價值取向,中國優良品德在他們心中越來越脆弱,對社會和諧造成極大影響。在此背景下,素質教育逐漸引起重視,并強調學校教育要提體現“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理念,要求進一步加強德育教育,促進思想道德發展,培育健康優良的道德品質。小學階段是青少年發展的起始階段,此時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易受導向影響,有很強的可塑性。為此,本文將小學德育工作作為重點研究課題,分析具體實施措施。
一、小學德育工作的實質和依據
(一)小學德育工作的實質
結合當下國家發展和教育形式來看,小學德育工作的實質是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促進素質教育發展。提高人的素質即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包括德、智、體、美、勞五項內容,要達到五育齊頭并進。“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德育教育就是對兒童進行簡單、基本的教育,在德育實踐活動中,緊抓德育工作實質,減少盲目性,增強實效性。
(二)小學德育工作的依據
1.從德育內容來看。了解德育內容是順利實施德育工作的基礎,能夠有效促進素質教育落實。近幾年,我國頒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大都以“基礎教育”而命名,這就為小學德育教育提供了主線,像愛國教育、生活常識、處事道理等都屬于基礎教育內容范疇。對于小學教育來說,基礎教育包括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不僅孝順父母,尊重長輩,恪守基本道德規范,還要擁有愛護自然、熱愛勞動、保護環境的行為意識。當然德育工作也不是單獨存在的,需要貫穿整個學習階段,融合智育、體育、勞育等方面的教育,與堅強毅力、勞動技能、學習能力協調發展。
2.從德育目標來看。小學德育教育是社會需求的客觀反映,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緊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而服務,發揮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突出其實質。小學德育工作只是德育教育的準備階段,對人格培養并不能做到一步到位,也就是指小學階段培育出的學生還沒有完全具備社會發展所需的健全品德,還需要后續的進一步加強。結合小學德育工作內容來看,此時學生應該已具備良好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初步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形成基本道德素養。
由此可見,小學德育工作的依據在于明確了基本教學目標,抓住了基本教學內容,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礎。
二、小學德育工作實施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主體角度來看,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其自身品格體系正在建立,對周圍一切事物認識不到位,缺乏正確的是非判斷意識,容易受不良行為和風氣的影響,誤入歧途。德育工作能夠幫助其具備良好的是非觀念,用道德善意看待周圍事物,同時又能夠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利益,形成基礎的社會生存能力,對其成長及發展具有一定決定性作用。
其次,從教育體系來看,在素質教育的盛行下,德育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高品質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傳授學科知識文化的同時滲透思想道德培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最后,從國家發展角度看來,小學生是社會發展、祖國昌盛的未來因子,他們的思想品德直接形象社會和諧和國家形象,在成長過程中不但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發展為綜合性素質人才。
三、新形勢下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策略
(一)轉變小學德育工作觀念
在素質教育實行的今天,德育工作是踐行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很大挑戰。首先德育教育者在思想上要有很高的重視程度,對德育工作發起挑戰,消除德育工作在教育中只是一個軟化目標的思想,避免出現智育與德育投入精力比重的失調現象。從學校角度來說,要加大德育教育的支持,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學工具,營造德育教育實施的良好環境,消除不良信息對小學生心理和健康造成的影響。從教師角度來說,先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質,踐行“成人先成才,樹人先樹德”的教育理念,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只緊抓學生文化成績,還需要重視素質教育提升,將自己培養成高素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展現人格魅力。此外,還要由成人教育向基礎性教育轉變。新課改之后,小學德育內容放到了“基礎”二字之上,期望目標要與學生年齡段認知水平相符,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活動組織上必須牢記德育工作是針對兒童而言,不能偏離基礎性教育的原則。
(二)創新小學德育工作模式
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來看,首先,從單調的說教模式向復合的氛圍模式轉化,雖然通過教師灌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形成學習意識,但是此種方式不適宜長久使用,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得不償失。當今小學生生活已經被大量信息所包圍,能夠接收到各種信息和思想的傳遞,會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意識,直接影響行為和價值判斷。所以,在德育工作實施過程中,需要對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和組織,以黑板報、廣播等形式傳遞給學生,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又或者緊抓學生情感,營造情感氛圍。情感作為人類特有的獨特功能,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意識。教師要善于觀察和主體有關的情感因子,探究情感活動規律,在情感包圍的氛圍中激發學生向善之心,實現愛的傳遞,以飽含真情的語言傳授知識,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其次,從抽象化向形象化教育模式轉變。對于小學生來說,并沒有很高的主觀意識判斷所發生的現象,在德育教育中自然也無法理解凝練、抽象的品德概念。為此,在德育工作中要將抽象化向形象化教育模式轉變。方案一,在教學中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誘發學生講述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然后進行討論,像學習“我們不亂扔”主題課時,有的學生會講述生活中垃圾應該怎樣分類,學習知識的同時,又增強了保護環境、美化家園的意識。方案二,利用現代技術實施德育教育,比起傳統教學方式,它能夠使抽象、生澀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增大信息量,擴展課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強化德育工作效果。
(三)優化小學德育工作方法
首先,榜樣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所謂自我教育,指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過程中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屬于一種內化過程。掌握了自我教育的規律性,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自我意識的發展,提升社會交往和道德能力。在德育方面,自我教育的完善,是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過程,在自我約束下能夠遵守紀律,抵制不良作風和行為,將道德標準轉化為個人品質,推動教育外力的實施。教育外力就是所謂的榜樣示范,具體榜樣對象包括教師、學生、親友、社會典型人物等,特別是教師人格魅力的示范作用,與小學生的向師心理相照應。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節目,為學生講解道德品質,將道德概念具體化、人格化,使教育過程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其次,將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當下教學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德育工作也不例外。課堂教學要“走出去”,實踐活動要“引進來”。“引進來”就是將社會中的實際問題融入到德育教育中,讓德育后工作與生活建立起聯系,以社會實踐為基礎挖掘教學資源,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生活。以“心中的110”為教學主題,利用PPT播放小學生被騙的視頻,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從視頻中獲得的啟示以及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保護自己。此種道德提高不是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實踐產生的真實體驗。“走出去”是指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實踐。比如國旗下精彩講話、尊老愛幼的社會服務活動、街道衛生服務活動等,分別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孝親敬長的良知、熱愛勞動和保護環境的意識,發展學生開放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和未來,除了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增強綜合素質。在教育新形勢下,小學德育工作不僅能夠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更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先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轉變教育觀念,并且在此基礎上開展合適的教學方法,根據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實行德育的科學性管理,創新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從而全面落實德育教育,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水平。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初步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和意志品質,形成基本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紀海龍,程亞男.略論學科德育的內涵、內容與實施[J].中國德育,2019(04):19-22.
[2]沈麗榮,岳瑩瑩.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9(05):83-84.
[3]夏翠蓮.小學德育管理中的個性化教育探討[J].名師在線,2018(34):74-75.
[4]陸珊玲.對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4):84-85.
[5]何才輝.新時代下小學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