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英
【摘? ?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基礎較薄弱,但是我國詩歌文化博大精深,有其豐富的內涵,受教育者和文化之間的矛盾是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來化解的,這就需要教師要創(chuàng)新在課堂上詩歌教學的方法,結合受教育者的特點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4.087
對于像詩歌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既要繼承它的精髓又要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在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教師就非常重視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上的傳授,學習詩歌不僅有利于學生認識傳統(tǒng)文化,繼承傳統(tǒng)文化,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詩歌是我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燦爛文化,而學習詩歌就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學習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詩歌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從小培養(yǎng)人文情懷,那就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小學開始注重學生詩歌的教學和積累。
一、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小學階段體現(xiàn)得非常的明顯。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僅憑于喜歡和不喜歡,喜歡的事物就會投入90%甚至100%的熱情,如果對于不喜歡的事物就不愿意去接觸。并且小學階段他們并沒有升學的壓力,而初高中階段都有相應的考試壓力,初中會面臨中考,高中會面臨高考,無論是在哪一種情況下,他們都要學習詩歌,這是無法避免的,可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在小學階段是多么的重要。我認為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所以說教師應該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盡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想要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就要先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詩歌之美,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差,所以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或者是多媒體等教學方式。例如,在一年級所學——《鵝》,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展現(xiàn)鵝的形態(tài),觀看鵝的特點,并且可以加入視頻和音頻,讓學生跟著音頻誦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詩歌,和教師枯燥的講解相比,我相信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愿意跟著多媒體一起認識和了解詩歌。所以說教師應該要善于運用身邊的輔助工具進行教學,如果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還可以制作卡片、播放錄音等多種方式。總而言之,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求知欲也較強,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把握。
二、將古詩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而且所掌握的知識也不多,所以想要讓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詩歌,感受詩歌之美,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去理解詩歌,讓他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詩歌,并且才能夠感受詩歌之美。據(jù)實際情況表明,詩歌和我們現(xiàn)在的白話文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學生不理解里面的詞語是什么意思,甚至不理解這首詩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文義,想要達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我認為教師可以采用將生活實際和古詩相聯(lián)系的教學方式,讓詩歌貼近于生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詩歌的意思。并且學習詩歌不僅僅是將其背誦或者是運用于考試,而更多的是要從中學習知識運用于生活當中,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將實踐和理論結合在一起,把詩歌當中學習到的人文情懷運用于生活,從生活當中感受詩歌之美,讓詩歌內涵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這才是一個教師成功教學的范例。
例如,在講到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將重陽節(jié)這個節(jié)日加入進來,并且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生活當中對這個節(jié)日的理解,還可以進行拓展延伸,找出小學階段甚至初中階段對和這個節(jié)日相關的詩歌。很多學生對詩人和詩歌背景都不太了解,那教師還可以通過對詩人的生平和詩歌背景的分享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當中。我相信,如果教師沒有講重陽節(jié)這個節(jié)日,很多小學生都不知道這個節(jié)日的含義,把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本首詩的情感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知識。這樣類似的例子非常的多,教師在講到李白《靜夜思》時也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當中的月亮變化,從而進行分析月亮在古詩當中的深刻含義,所以我認為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首詩歌,那么就要將詩歌和生活結合起來,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詩歌中的生活內涵,教師的講解方式也應該要更加貼近于生活實際,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
三、教師應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
我認為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而“自我修養(yǎng)”當中包括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詩歌是他們學習板塊當中較為復雜、較為困難的一部分知識,如果是教師講解不清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理解混亂,而且也達不到教學效果。并且就小學生的基礎來說,很多學生不能夠理解教師在講什么,這就需要教師用較多的專業(yè)知識去講解。每位教師都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教師沒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在課堂上被學生的問題難住,那將是多么尷尬的課堂。沒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如何為學生耐心的講解呢?沒有較高的教學水平那如何才能夠將一首詩歌變得優(yōu)美且通俗易懂呢?
對于初中生來說,解釋一首詩歌可能只需要一句話就能夠講明白,對于高中生來說,可能只需要點撥一下學生就可以進行自我學習,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要超過三句甚至超過五句話才能夠讓學生明白整首詩的情感和內容,所以自我修養(yǎng)還包括了教師對教育的熱愛程度以及對學生的耐心程度。并且詩歌不同于其他的語文知識,是整個語文教學當中的重難點,教師應該要做好十足的準備迎接學生的挑戰(zhàn)和問題。如果現(xiàn)實要求小學生對詩歌要有八分理解,那么教師就應該要對詩歌有十分了解,甚至是十二分的了解。例如,針對詩歌當中的意境和意象的分析,教師要盡量用優(yōu)美的語言為學生營造一副浪漫優(yōu)美的圖畫,這需要體現(xiàn)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而學生對詩歌的喜歡與否大部分都是取自于教師的表達,所以教師應該要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
詩歌當中的美隨處可見,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生活當中,教師要為學生講解詩歌這一板塊的知識,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語言組織,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表達,盡量將課堂詩意化,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語文本來就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如果要將語文中的詩歌講解清楚,那就必須盡量讓整個課堂幽默化,盡量活躍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學習的討論當中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