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 要】閱讀是英語學習十分重要的內容,是學生從語言系統中提取信息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有效地獲取書面信息的能力。總體來說,小學英語閱讀的目標是,通過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及發展學生的閱讀策略,為他們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 高段英語?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109
按《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應該達到二級的目標要求,在閱讀方面具體要求為: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段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小短文。
一、小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困難
1.詞匯量不足。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窄,背景知識缺乏,使詞匯成為閱讀理解的唯一來源,詞匯量的大小預示著閱讀能力的高低。據調查,90%有閱讀困難的學生都有詞匯缺乏的問題。由于小學生詞匯量小,閱讀任務的提出,使小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恐懼和緊張,從而產生閱讀問題。 2.缺乏有效的閱讀策略。小學生閱讀經驗不足,缺乏閱讀策略。如不會抓文章段落大意,不會找關鍵詞,不懂得詞義猜測,當面對文章里的一些新單詞,就顯得缺乏信心,變得害怕閱讀。不懂得通過上下文聯系、插圖來幫助自己理解文章意思等。 3.不良的前閱讀習慣。由于缺少系統的閱讀指導和訓練,有些學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如機械閱讀,指讀等。由于缺乏速度、技巧和任務訓練,很多學生對模糊語義的容忍度較小,見詞就查,使閱讀效率降低。
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常見誤區
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思路不清晰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最容易犯的錯誤。教師容易將閱讀材料當作是聽力、口語素材,逐句講解分析;反復領讀使學生正確發音,熟練朗讀并完成課本上的檢測任務。但課本上的閱讀文本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幫助學生理清文本思路,梳理文本信息,充分發揮其自主閱讀,發展閱讀策略。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般運用模式
(一)閱讀前的活動——知識的準備階段
中年級階段的小學英語閱讀材料主要以對話為主,而高年級段的閱讀教學多以短文形式呈現。小學階段的英語閱讀材料一般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并配以精美的圖片。閱讀材料多為學生已有的知識。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精心設計閱讀前的熱身準備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降低或弱化閱讀材料的難度,為下一步進行有效、深入地閱讀做好鋪墊。總體上來說,閱讀前活動主要圍繞語篇的主題及難點詞句展開,一方面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存儲,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語言理解上的困難。閱讀前活動可以通過弱化舊知、延伸文化背景、先一步解決生詞難詞等活動,使閱讀文本“平易近人”。
(二)閱讀中的活動——知識的形成階段
小學生閱讀英語材料時往往缺乏一定的技巧,對此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指導他們對材料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策略,如略讀、精讀、尋讀的能力。在每次閱讀前或后教師給學生設置一系列由易到難的任務,讓學生以完成任務為動力,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培養能力。1.略讀以理解大意。小學階段的閱讀文本內容較為簡單,文本多再現本單元重點詞句,語法略有拓展,生詞較少。所以,教師在略讀階段,應提出與文本大意和主要內容相關的主旨性問題。 2.精讀以理解語篇。學生在初略感知閱讀內容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展到精細地讀并進行精讀練習,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語篇。教師在此環節設計問題應更全面、更具體,以便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文章的細節信息,直到讀懂、讀透全文。好的教師設置的問題,學生回答完之后就是一篇完整的內容。3.在尋讀中理解文章的細節。在此環節就可以讓學生跳讀尋找相關信息,完成課本上的練習。接下來再讓學生聽錄音跟讀,模仿語音語調讀,先全班跟讀,再小組齊讀,最后分角色朗讀等。
(三)閱讀后的活動——知識的輸出階段
閱讀后階段是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旨在練習、鞏固和拓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學的語言知識,并培養其說和寫的能力。1.說的活動可以是運用語篇的核心語言,表述觀點;也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在復述過程中,可以使用精讀中的問題大綱。 2.寫的活動可以表現為填充句子,仿寫句子或文段,連詞成句等。3.角色表演。小學生好表演,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為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小組,通過表演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四、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教學模式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可能是單一的一種模式,也可能在一節課中采用多種模式,混合滲透展開。1.自主閱讀和小組合作相結合。閱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不等于什么都得讓學生獨立操作,有些難度較高的閱讀篇章可以同桌或小組合作完成。難易任務的交替進行,有利于閱讀任務的順利展開。在較難的閱讀任務中,教師布置各小組展開討論或合作閱讀,指導學生在書上做出適當的標記,合作解決問題,提出一致答案。教師巡視于各個小組之間,對學生的閱讀方式和能力及時作出評價。 2.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教師對閱讀方式的指導直接影響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與信心。一般地,教師對一篇閱讀材料設置多角度、多層次的針對性任務。簡單任務最先設置,然后逐步增加難度,在完成教師精心設置的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從粗略地閱讀逐步進展到精細地讀,直至讀懂讀透全文,最后學生的感覺是憑自己的能力找到各種信息與答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成功體驗。3.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課文能使學生體會語篇的發音,掌握標準的重音和語調,使文章有真實的生活感,然而,朗讀造成的唇讀習慣往往會降低閱讀速度,影響閱讀效果。在小學高年級的英語閱讀課上,教師應適量增加默讀訓練,提高閱讀速度,注意意群的閱讀,避免指讀和回讀。 4.知識與能力相結合。
以上提到閱讀指導方式大多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尋找信息,從而實現對篇章的理解。但是閱讀的目標不僅僅是讀懂文章,還在于獲取信息,同時拓展知識,運用知識。因此,教師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應該考慮用不同于詞匯和對話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取一些信息。教師可以讓學生劃出感興趣的詞或內容,延伸學習。處理好能力與知識的關系可以使小學生的閱讀更有效。
總之,閱讀課是PEP教材的主要課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主要途徑。探討閱讀課教學模式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編者意圖,把握教材脈絡,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善于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內容,靈活設計活動,綜合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