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福花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初中物理課堂上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受到廣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提升物理學習興趣,深切認識到日常生活現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和常識成為教學過程的重點環節。因此,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增添生活化案例、布置生活化作業等全新教學手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綜合素養,激發其求知欲,培育其科學精神,進而彰顯初中物理課堂的時代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物理作為一門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然而,現階段初中物理課堂上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由于物理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物理教師在課堂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題目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將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和案例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另一方面,物理教師迫于中考的升學壓力,總會在課堂上為學生布置大量練習性題目,致力于以“題海戰術”的方式鞏固學生的物理知識、提升其解題技能。但是這種單一重復性的練習只會降低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無法使學生取得長足進步。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師應當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依據學生的日常生活選取教學切入點,為推進我國初中物理課程改革貢獻一分力量。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物理問題
物理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之中依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將表現某一物理知識、原理的生活現象以圖片呈現和視頻播放的形式為學生們展示出來。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之下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對初中物理課堂的興趣,激發其對已知的生活現象中蘊含的未知物理原理的好奇心,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
例如,在學習《磁現象 磁場》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本節課開始之初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播放一段磁懸浮小球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想想看,視頻中的小球為什么能懸浮在空中呢?它借助了什么力?其中蘊含了怎樣的物理知識和原理呢?”以視頻和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其學生繼續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引出“磁體”和“磁現象”的概念,并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說出其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種種磁現象。
二、增添生活化案例,促進學生感受物理價值
鑒于物理學科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點,教師若在課堂上單純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便很容易導致課堂氣氛變得沉悶無趣。因此,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多增添生活化案例,以“理論+案例”的形式設計課程內容。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以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案例增加學生對某些疑難知識的熟悉程度,使學生的學習心態變得更加輕松;另一方面,借助生活化案例促進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方式,使學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物理學科的價值所在。
例如,在學習《家庭電路》一課時,教師可在講授到零線和火線部分知識時為學生增添生活化案例,向學生出示在家中自行利用試電筆檢測零線和火線的圖片,并根據圖片輔助講解方法。在測試時,一般情況下我們常常會用手指按住試電筆的尾端,讓筆尖接觸被測導線。如果所測導線為火線,則試電筆中的氖管便會發光,如果是零線便不會發光。通過生活案例的使用讓學生明確:一些看似簡單的生活常識和現象背后實則包含著較為復雜的物理知識和原理,學生便可由此感受到學習物理的價值和實用性,提升其對物理學習的敬畏之心。
三、布置生活化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物理知識
教師掌握一堂課后學生的學習效果,依據效果反饋針對性調整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并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物理知識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布置簡練且經典的課后習題。除卻一些與物理概念相關的習題和計算題的布置外,教師還可嘗試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形式完成,不僅提高了學生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還對學生系統掌握物理原理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現代順風耳——電話》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兩項作業,其一,要求學生熟悉掌握課本中的電話結構圖,合上書本之后在紙上自行畫下來,并標注出各部分結構。通過此項作業,使學生對電話的結構爛熟于心,并能夠在未來依據自身知識輔助家長進行電話座機的檢修和調配。其二,當今電話和通訊工程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師便可要求學生寫出其所知道的不同電話種類和用途。學生便會自主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查找和匯總,了解通訊工具的先進性和用途、意義等,在鞏固學生物理知識的基礎上開闊其眼界,使物理學習起到豐富其知識儲備的作用。
綜上所述,創設生活化情境、增添生活化案例、布置生活化作業等教學手段是將生活內容融入物理課堂之中,進而培養學生物理綜合素養、提升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相關生活現象認識深度的有效方法,教師應致力于變革傳統課堂,以“生活化教學”為核心完成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提倡教學民主,使學生能夠在表達、反思、交流中獲取知識,從而“轉識為智”。
參考文獻
[1].謝遠軍.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求知導刊,2013(04): 90-91.
[2].陶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8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