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明
摘 要:在小學教育體系中,數學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有難度的教學重點。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解方程是一個新接觸的知識,由于學生對方程知識掌握的片面性,導致學生解方程知識并不是非常了解,這也給小學數學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教學困難。基于此,本文針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解方程能力提出幾點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策略
引言:數學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門主要學科,然而數學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求學生要具備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還要具備完善的解題能力和分析能力,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解方程是一個學習難點,同時也是教師的教學重點,對于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解方程能力,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教學現狀,并且從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的解方程能力培養貢獻一份力量,教師必須要根據當前學生對于解方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創新并尋求科學的教學策略。
1、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教師在六年級數學解方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因為當今教學課堂是新型的教學環境,教師應該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將課堂時間合理分配,科學應用,既要留給教師講解的時間,又要留給學生主動思考和練習的時間,這可以促使學生在解方程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對方法和過程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在求知欲的指引下主動探索解方程的方式,獲得解方程的經驗,從而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解方程能力,提高解方程的準確度,才能幫助學生避免在考試中出現不必要的丟分現象,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重要應用價值。
2、解方程知識的教學難度要層層遞進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數學基礎有限,教師在進行解方程知識的教學時一定要懂得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要把握好授課的節奏和標準,不要直接向學生拋出高難度的解方程知識,而是要在解方程教學之前讓學生明白解方程的含義以及解方程的步驟,讓學生對方程概念初步了解之后,再向學生講解解方程的相關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解方程》的相關教學中,教師要先帶領學生鞏固一下舊知識,讓學生明白“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還要讓學生明白等式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才能正確辨別怎樣的形式為“方程”,重視學生初步方程思維的形成。教師在解方程教學時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式。
3、加強小組合作交流,提高學生解方程能力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小學數學教學已經不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而是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生在學習解方程的過程中如果只依靠教師的講解,那么在離開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就很難通過自己的能力解出方程,因此,教師應該多采用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體相互討論問題:天平左邊放了一杯水,杯重120克,水重X克,在天平右邊放300克的砝碼才能保證天平兩邊的平衡,那么一杯水重多少?通過天平兩邊中質量相等的生活常識,學生可以很容易列出120+X=300的簡單方程,教師由此引出當堂課的教學內容,即解方程。之后教師就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找出解方程的方法,并說出最后的答案,教師會發現,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針對這一個簡單的方程,會出現很多種解方程的想法和方式,這極大地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并且提高了學生的解方程能力,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方式進行點評,幫助學生完善解方程的步驟和方式。
4、加強練習,提高解方程的效率
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方程能力,只依靠課堂上的講解和練習是不夠的,教師還要適當加強學生的課后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于解方程的理解和記憶,并且通過練習能夠提高學生解方程的速度和準確度,有效減少學生因解方程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丟分現象,這樣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練習中獲得成就感。與此同時,教師在設置課后數學解方程的練習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適合小學六年級學生數學基礎的方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解方程的效率,更加深刻地掌握解方程的相關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六年級教學中,解方程知識的相關教學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同時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因此,教師對于小學生解方程知識的教學要更加注重方法,不斷創新和優化教學模式,為提升學生的解方程能力奠定基礎。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數學基礎,對解方程知識的教學設計制定針對性的計劃,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保障,同時為推動小學數學教育體系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臧飛飛. 關于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的幾點個人思考[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7(8).
[2]郭玲. 小學數學解方程知識的教學策略研究[J]. 數學教育與研究,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