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祿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基礎學科,需要教授學生會讀會寫漢字,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小學生具有愛玩、好動的特點,很難在課堂百分百的集中注意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變化,用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來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教學中。本文針對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很強的實用性,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營造出了沉悶的學習氛圍,忽視了教學情境的創設,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抵觸的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學,調動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快速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下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基礎類的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增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教師應積極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消除學生對語文的抵觸心理,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內涵,使學生體會到作者描繪的美好意境,所以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傳統節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知道哪些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主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出生活化的情境,再出示幾張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節日,以此來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方式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了解到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課堂提問有激發學生熱情,啟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的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設計問題,將問題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知識探究的欲望,使學生積極投到課堂教學中。想要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需要教師認真研讀課本,結合課文中的重難點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課本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例如在《不懂就要問》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展示孫中山先生的圖片,提問學生對孫中山先生了解多少,再為學生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引出課本。接下來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本并思考孫中山小時候是怎樣讀書的?私塾先生開始是怎樣教學生的?學問是什么意思?孫中山養成了什么樣的好習慣?這一系列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積極投入到課本閱讀中,還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到課本的內容,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對課文的思考,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方向,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營造真實的意境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科學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多媒體技術逐漸走進了教學課堂,并廣泛運用到了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文字、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融為一體,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大自然的聲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各種聲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聽到了什么聲音,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舉例,將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在多媒體創設出的情形中感受到大自然聲音的美妙,與課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了解文章的含義。
四、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加強學生理解
角色扮演是指學生自己自主選擇扮演課本中的角色,使課本角色更加的立體生動,這種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自主將生活經驗融入到角色扮演中,感受到角色的內涵,輕松、愉快的學習到課本的知識。例如在《小馬過河》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幾段對話展開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角色的特點制作道具,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中,有感情的表達出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的方式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理的創設情境的方式,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廖運森.淺談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中的誤區及策略[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教育在線[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2.
[2] 劉志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