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天朋
摘 要:美術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十分具有藝術性的學科,隨著時代的的發展和教學機制的不斷改革,現代教育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德、智、體、美的教育發展更加重視,在小學美術教育實踐中,首要任務是培養小學生的自由創造能力,順應社會的發展培養創造性人才,從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造力,美術教學
現如今社會日益發展,對人才的創造力要求也越來越高,美術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創造性,能夠啟發人的創造能力,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是開展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對藝術方面的想象力和天賦也是很多成年人無法比擬的,因此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小學生創造能力的黃金時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老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小學生的自由創造力。
一、創設美術意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習美術的課堂上,創設美術意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美術是一門很難用語言將感覺意境百分百表述出來的學科,必要的時候,需要老師通過各種情景創設來刺激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興趣是學習過程中的源動力,只有對一門學科充滿興趣和學習欲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全身心的享受樂趣,感受學習的美妙。美術充滿美感,有著無可替代的藝術性,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為學生創立情景,刺激想象力。例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通過多媒體輸出美術藝術的美好意境,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意境中來,在趣味與藝術并存的課堂氣息中感受美術的美好,例如在教授風景畫知識時,可以通過播放世界經典風景畫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可以收集各種優美的風景畫面為學生演示,充分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在開始學習專業的美術知識之前就先對即將要學習的東西有所了解,在享受的過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清晰的給自己設定目標,在精神上有所支撐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加工所看到的的東西并且運用學到的美術技巧畫出來,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想象的快感和學會享受學習美術,通過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十分有效的教學模式。
二、聯系日常生活,培養藝術思維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將美術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很多創作靈感就是來源于生活給予的方方面面的刺激,所以在教學時聯系日常生活,是美術教育中事半功倍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思維,在生活的靈感激發下,讓學生開始對其中的藝術展開思考。世界上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小學生就像是干凈的白紙,他們的眼睛極易發現感受生活的美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觀察,尋找美態,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藝術思維,發展自由創造力。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微小事物開始觀察起來,如果是以生活常態為主題的繪畫教學,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仔細觀察回家路上的所見所聞,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并且針對學生的這些發現做出正面的積極地評價,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加入想象元素畫出來,鼓勵學生們將所看見的真實事物加以潤色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用不同的線條、色彩突出事物的特點和為其賦予的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正完美的體會了一次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化為藝術的思維方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還能夠讓學生漸漸學會發散思維,增強創造能力。
三、鼓勵小組合作,引導自主探究
對于學生而言,一節能夠自主動腦自主學習的美術課遠比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到下課的美術課更加有吸引力,藝術具有極大的自由行,好的藝術是在自由舒適的環境下誕生的,想要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勢必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這時候老師可以鼓勵小學生們小組學習,在小組間發表自己的想法,交流已知信息,做思維碰撞和擴展,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小學生學習美術的參與率,還能夠讓他們自主自發的為了學習美術動腦,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大膽想想,為大家演示自己的創作思路,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需要小學生學會挖掘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旁人的鼓勵,除了小組之間的交流之外,也需要老師及時提供引導和創作技巧,面對學生的創作成果,老師要詳細了解到學生的創作理念和思路,并且給予科學公正的正面評價,以此激勵學生繼續藝術創造,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美術所帶來的享受,從而增強自由創造力。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充當學生身邊的引導者,觀察者,培養學生享受美術,創造藝術的能力,極大的解放他們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
參考文獻:
[1]趙金川.小學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J].學周刊,2019(17):139.
[2]劉靜.初探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6(12):174.
[3]陳丹.探討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