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蘭
摘 要: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尚未完善,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在此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與組織作用。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當正確認識到德育教育是促使學生積極向上的重要品質,挖掘人類特有的品質,必須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認識,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才能夠使學生不斷的前進發展,從而走向幸福和成功。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探究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方法,旨在進一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德育教育
引言
根據相關德育教育的探究,能夠發現德育教育能夠給人們帶來積極向上的能量以及心態。所以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中,應當科學完善的策劃班級管理方案,能夠以德育視角深入貫徹落實德育理念以及教育方針,能夠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注入積極樂觀的能量和元素,有助于學生遠離不良心情,幫助學生無論是學習抑或是生活中都能夠感受到美好和快樂。所以教師必須要認識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有針對性的選用德育教育方法,有助于促使學生和班級共同進步。
一、認識德育教育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當正確應用德育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清晰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能夠全面客觀的對待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世界觀,能夠實現個人價值。所以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應當有效應用德育教育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德育學習的趣味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相比較其他階段的學生而言,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能力,所以此種情況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自卑的心理,學生在與其他同學或者是教師相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難以解決的問題,便會加重學生的消極想法。所以德育教育工作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身體正能量,也應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與家長必須要嚴格遵守德育教育原則,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成長。
二、改變傳統管理方式,樹立全新教育理念
研究學者明確強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學效果仍然是不容樂觀,德育教育的貫徹力度不足,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心理以及道德觀念可能會存在部分偏差。所以管理者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能夠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構建多元的德育教育方法,切記不要過分突出強調學生的成績,能夠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實際生活中學生看到殘疾人時會流露出厭惡或者是好奇的表情,會對殘疾人的心理產生傷害,但是學生卻無法體會到這種情感,對于此類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殘疾人,例如:可以系鞋帶或者是單手穿衣、連走路找東西等等,學生一開始會覺得十分有趣,但是逐漸學生的笑容僵硬,會感覺到失望和恐懼,在角色扮演結束后,學生會大大松了一口氣,此時學生能夠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也能夠發自內心的同情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伸出援助之手,盡可能的幫助他人。領導與教師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在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有效樹立德育教育管理意識以及方法,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三、學校與教師創建積極德育教育環境
學校各項環境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屬于隱藏教育資源,所以學校應當有效應用學生的真實生活資源進行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德育意識。在此過程中,班主任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德育教育原理以及具體的本質、方法,能夠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管理理念,有助于促使學生全方位發展。通過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開展多元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實現快樂成長。
四、教師以身作則,做好模范帶頭作用
小學學生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以及辨別能力,但是小學階段學生擅長模仿,教師在學生眼中是至高無上的地位,教師就是正確的標準,所以教師成為了學生模仿的對象。一年級學生對于世界認知缺乏完善,對于丑美善惡的分辨都源自于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行為習慣,教師必須要規范自身行為,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后,都可能會被學生觀察模仿,所以班主任必須要用自身優勢重視自己的行為,實現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取得良好的效果。德育教育模式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思維認知能夠為學生減少消極因素,有助于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并且能夠減輕班級管理工作壓力,有助于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徐宣英.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初探[J].農家參謀,2018(06):164-168.
[2]黃小輝.如何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2):43.
[3]譚雙.淺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6(03):7.
[4]陳雷.小學班主任如何開展德育教育工作[J].科技資訊,2015,13(25):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