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玲
摘 要:計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一項重要能力。計算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計算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策略有:激發小學生的計算興趣;良好的計算習慣;算法算理的掌握;重視口算和估算;形式多樣的練習;提高師生對計算的重視程度等。
關鍵詞:小學生;計算能力;原因分析;解決策略
在小學階段,計算教學貫穿于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小學計算能力的發展受到學生的興趣、情感、注意力、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采取大量機械、重復練習的方法,使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從而使計算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和提高。
一、 小學生計算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
1.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完善,不集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認真。學生做錯題,并不是因為不會算而造成的,而是因為不良的學習習慣、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引起的抄寫錯誤,看錯符號,計算錯誤或漏寫答案等。尤其面臨一些單調乏味的內容時容易產生疲勞,注意的范圍比較狹窄。這是小學生自身的原因,需要學生多加注意。
2. 學生對于計算興趣不濃。小學生處于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各方面發展都還不成熟,不具有較強的自制力,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學生認為計算題枯燥無味,每當看到計算步驟多或者計算數字大時,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計算就不準確。一旦有了這樣的情緒,學生就極容易做錯。久而久之,導致最后連一些簡單的題都無法達對。
3. 受思維負遷移的影響。 思維定式是學生經過反復學習而形成的思維慣性,是導致解題錯誤的原因之一。思維定式對當前的學習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就小學數學的學習而言,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老方法、舊法則干擾新方法、新法則,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經驗、法則進行機械套用。
4.對計算法則感知不清。進行計算時,學生首先感知數據與符號所組成的算式,但是小學生感知事物特征時往往不夠精細,比較籠統,而計算題本身形式單調,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容易忽略全面的、整體的認識。加上數學學科的邏輯性、抽象性都很強,學生對一些計算法則和運算定律往往不能及時、靈活地掌握,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
(二)教師方面
1.概念法則等基礎知識課堂剖析不透,導致學生產生知識性計算錯誤。基礎知識講解不到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主要包括數的概念和運算法則的應用。如果教師在這方面缺乏講解和引導練習,學生就會理解不到位,運算口訣記憶不牢,進而出現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答案。
2.對比教學不夠,導致學生產生方法性錯誤。只重計算結果,輕視計算過程。許多老師往往只注重計算結果的正確性,而不去追究學生計算結果的來源,不管他們是蒙的還是鋪的,只要算對了,就算是掌握計算方法了。而有些教師會忽略對計算過程的講解,認為那是無用的。其實,小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計算,他們常會想得出結果,而若是自己的結果是跟老師的結果一致,就認為自己會了,而不去認真地反思。這時,計算過程的講解就尤為重要了。
3.教師對計算的不重視。一些教師認為現代計算器完全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計算,不需要學生擁有太強的計算能力。這顯然是不科學的,計算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最基礎、重點的內容,而且可以幫助小學生開發智力,培養他們仔細認真的態度,這些對學生以后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降低學生計算錯誤率,有效的解決策略
(一)激發小學生的計算興趣。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是教學的第一步。讓學生樂于計算,善于計算,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其計算能力。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必須通過連續的、大量的練習來達到目的,而學生反復做大量、單調的試題計算練習,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設計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既有針對性、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練習,利用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教師可提前準備一些小比賽或小游戲,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計算習慣。培養學生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地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水平。在教學計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全面看清數字、符號、明白算理和運算順序,并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通過檢查發現錯誤,鼓勵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三)學生要掌握算理和算法。要想會算、算對,學生必須明確怎樣算,也就是要加強對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教師應當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理解并熟練掌握計算法則、運算性質、運算定律以及公式推導等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強化口算和估算的基本訓練。要求學生準確、熟練掌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法及相應除法,并能脫口而出。熟能生巧,只有多加練習,才能達到“快、熟、準”的標準,才有利于小學生大腦的開發和快速計算技巧的發現,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五)進行對比教學,加強變式練習。教學計算時,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針對性練習,以便排除干擾,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對比教學和變式練習是避免學生思維定式的最佳方法。對于已經初步掌握運算法則、具備一定計算的學生來說,錯題集和對比訓練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加強記憶、提高解題準確率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對比練習,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加以歸納總結,避免再犯,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六)要有“深度”的練習 。“深度”練習并不是指增加練習的難度,而是通過精簡“量”上的機械重復實現“質”上的突破。在形式上通過求“變”增“趣”,使學生樂于參與計算練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感悟、體驗、內化,從而有效地形成計算技能,發展數學素養,最終達到計算練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教師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就要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此外,提高師生對計算的重視程度。計算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以后的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能因為計算簡單而忽略計算練習過程,更不能因為計算的重復工作而感到厭煩。一次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百分百的正確率才是計算真正的成功。所以師生都要提高對計算的重視程度,認真對待每一次計算。
三、結束語
總之,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堅持天天訓練,才能奏效,才能練成一身硬本領。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督促、指導學生進行計算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只有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孔企平.《數學新課程與數學學習》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數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