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河
[摘 要] 為了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高校文化教學過程需要不斷融入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高校學生可以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對祖國發展可以勇于奉獻的專業創新型人才。基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與學校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促使其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學習水平。
[關鍵詞] 基礎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學校文化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基礎教育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加強基礎教育領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乎教育方針的整體實施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布局,是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與辦學理念相融合,提升核心價值追求
辦學理念是如何辦學的靈魂,更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不僅僅是辦學方向問題,更是“要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凝練回答。我們只有把學校辦學理念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融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有效落實。
運河學校把“融通今古,達濟天下”作為學校核心價值理念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融”是前提,“達”是結果,只有在方方面面共通共融,以史為鑒,靈活地將經驗運用到自身現實發展,才能提升到“達濟天下”的境界。首先,學校強調教與學融會貫通,“學力”與“合作力”“發展力”相融,重視知行合一,知識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全面提升。其次,學校秉承開放包容辦學氣度,“海納百川”“學貫古今”以辦學目標為“主心骨”,將孩子培養成符合學校氣質、有歷史責任感,適應社會發展的建設型人才。再次,將學校教育與生活聯結,與家庭聯結,與社會聯結,不斷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將社會價值與個人發展相統一的理念。
最后,“達濟天下”,基礎教育并不非要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和態度的培養,使其成為適應未來,胸懷天下的一代驕子。
二、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發展相融合,提供育人方向保證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對學生發展提出要求,具體來說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融達教育”契合新的教育要求和培養目標,了解傳承運河文化為主的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培養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自主發展能力等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子,順應了學生發展的需要。
運河學校施行小學到初中的九年一貫制,養成教育目標和考試指向性相融相成,指引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首先,從學制上看,其就是一個相融的表現。其次,一貫制的學制優勢就在于保證了基礎教育的完整接續性,讓學生的成長更加順暢、更加易于融入學習的氛圍和情境。最后,一貫制下學生的成長過程規律更容易把握和全面分析,學生自身的“今古”盡收眼底,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應是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相融、通達和諧的新新人才。
生命教育觀點認為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這種關懷是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教育自身發展價值在“生命活動”實踐中的統一,在此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價值得到實現,生命質量得以提升。“達”并不是個人意義上的成功,而要有一種“濟天下”的胸懷和覺悟,生命質量的提升、個人價值的實現是依靠社會價值的實現來評價的。教育也應以此為終極目標,不斷樹立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培養悅納自己、博學多才、合作包容、責任擔當、創新探索的融慧少年。
悅納自己。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自身與他人、與社會是一個相融的整體,甚至可以說一個懂得悅納自己,自信自強的少年,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幫助、社會的善待,悅納自己,是健康積極發展的前提要求。
博學多才。學生的本職是學習,但多數學生深陷其中,找不到學習的規律。運河學校所培養的,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而要秉持“融會貫通”的精神,在廣博的知識積累上達到學習的順暢,知識體系的通融,這樣才是一個“有才”之人。
合作包容。在靜海這片土地上,南北方文化觀念的撞擊、消長、磨合,最終達到相互融匯整合,促進了靜海人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轉變。正是因為包容,才讓運河畔的靜海不斷發展,不致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步伐。另外,“眾人拾柴火焰高”,現代環境下所有任務都是獨力難支,只有懂得合作,在一個團隊中體諒他人,有充分的“同理心”,才能使得團隊、包括在其中的個人有所發展。
責任擔當。義和團張德成等人在靜海的活動,多次痛擊八國聯軍;“七七事變”方振武將軍浴血抗日,在靜海上演“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悲壯一幕。這一幕幕歷史場景,都體現了靜海人民的歷史責任感。責任是一種使命,是一種品質,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守信。擔當就是敢于擔當責任,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信心和勇氣[1]。
創新探索。即具有創新意識,敢想,亦敢為。一個具有獨立發展意識的學生應當兼具一定的創新意識,敢想敢做,中國少年才能繼續昂揚、自信自立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三、思想政治工作與管理文化相融合,提升辦學質量水平
(一)思想政治工作與辦學目標統一
包容開放。運河所代表的精神即包容,各方各地于此交流貿易,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學校也當如此,要有包容開放的精神和氣度,有助于學校發展、教育事業進步的教師人才和培養學生都應該是學校可以包容接納的對象。
創新求索。作為新建學校,運河學校立足于現代教育環境,用時代的眼光來看教育形勢,有經驗不足的劣勢,但也并存著新生的朝氣與較小的傳統阻礙。我們需要盡快豐富經驗,建立屬于自身的學校管理與發展特色,力爭成為一所頗具競爭力的新時代學校。
(二)思想政治工作與課程文化相輔
融達課程體系建設“融”課程,培養全面的人。國家基礎課程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不可忽視。但在完成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可以盡可能向“融”的意志靠攏。將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相融;開設“人文課程”和“科學課程”,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的學習興趣,又有一定拔高[2]。
“達”是特色課程,培養個性突出的人。上述說到“和而不同”,學校不是車間流水線,課程更不應該是搭載毫無新意與生氣的“傳送帶”。學校可以開展“運河文化”系列地方特色課程,配合其他校本課程,使課程體系羽翼漸豐,培養有趣、有才、有個性的人。
(三)思想政治工作與課堂文化互動
融合課堂- - -首先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應擺脫“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反之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不再不勝其煩地聽教師說教,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就需要教師時刻把握學生心理,用學生視角和鼓勵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3]。
其次,教學的知識與德育統合。課堂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數學的計算教學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優良習慣;體育在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各學科都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等等。
最后,方法上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應該成為課堂上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師生、生生交流合作過程中產生思維火花。
(四)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文化互促
融慧少年。“融”和“慧”可以看成是學生發展的兩個階段。
“融”要求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思維靈活、“融會貫通”。死讀書、讀死書并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時代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只有提升自身的素養,靈活應對,將一切變化都融入自身能力之中,自然可以應對一切改變。
另一方面,正如“融通今古”所要求的,少年學子一定不能忽視歷史傳統文化的學習,反而要盡力融進歷史的空間,感悟歷史。缺少歷史的借鑒、傳統的滋養,成長的只是一個“無根”的人,會像“墻頭草”般,就算位高,也只是繚雜的虛無之物。
“慧”則是在懂“融”、會“融”的基礎上,能達到的自身能力和價值的提升。“慧”可以看作是核心素養的一個總結,不只是知識上的進步,更多的是合作力、自主性、發展力上的全面提升。這需要“融”作為基本能力,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前進,從而達到“慧”境界。
參考文獻:
[1]成尚榮.課程改革: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創新之路[J].基礎教育課程,2018(23):1.
[2]鄭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法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 2018,5(39):115- 116.
[3]浙江省教育廳.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J].人民教育,2018(Z3):1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