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晨
[摘 要]當下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方面,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在新的時代特征下,實體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市場前景堪憂。但是互聯網給實體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更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因此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合作與發展顯得格外重要。
[關鍵詞]互聯網 合作 發展 實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49;F124 文獻標志碼:A
當前的我國經濟,不再同以前一樣追求高速度發展,我國已經步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消費的相關體制,體現消費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消費作為創新最活躍領域、涉及最廣泛領域、增長最快的新興消費領域,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對促進新時期國民經濟、加快動能的轉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實體經濟必須具有未來意識,用新時代的互聯網技術促進內部的傳統企業優化結構、培養創新意識、提升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實體經濟中,重新激發實體經濟的活力。
一、實體經濟與互聯網
實體經濟不同于互聯網經濟,其始終是人類社會是國家經濟一切發展的基礎,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其包括服務業、工業制造業、通訊業、農業生產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文化產業等,也包括文化教育、知識信息、藝術與體育等行業部門。而互聯網產業是在新時代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正以未曾出現過的速度滲透到實體經濟中,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正確認識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辯證關系。第一,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一方能替代另一方,所有的互聯網經濟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如果沒有實體經濟,互聯網便是大海撈針霧里看花。例如:傳遞互聯網數據的光纖材料就是由實體經濟傳統的玻璃公司制造的。最早生產光纖的公司是美國的康寧公司,這是一家創辦于1851年的玻璃公司。如果不是康寧公司的玻璃制造技術造出了光纖,今天傳輸數據必須用銅線,互聯網也會成為空談。第二,互聯網帶給傳統經濟的好處是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互聯網為人類獲取信息提供便利,降低了操作成本;互聯網有利于生產商家在眾多生產材料中便利地找到便宜的原材料,極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互聯網業提高了技術的擴展能力。中國在公元105年發明造紙技術,直到公元751年后才傳到伊斯蘭世界;汽車這個發明也用了一代人的時間才普及開來;而互聯網讓任何地方的新技術都可以迅速被其他地方利用。第三,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滲透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不是人為干涉的過程,它更是一種不斷創造的過程。“企業家精神不僅僅是一種具有創新意識的精神,也是一種自由精神,如果事先規劃好這個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創新是不可能的”。以共享單車為例,此前政府投入了很多公共自行車,效果不是很好。但是當創業家和投資人發現這是一個機會后,成功地用商業的方式讓更多人去騎自行車。因此,“有了更多創業、創造自由,互聯網才能發揮出對實體經濟起相輔相成的作用。”[1]
二、互聯網飛速發展背景下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
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來看,傳統的實體經濟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具有創新理念的科學成果的出現,網絡技術和科學技術不斷翻新,互聯網技術也隨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與傳統的實體經濟相輔相成。與此相反,我國的傳統實體經濟因為必然原因,發展的速度與之前相比大為減緩。互聯網經濟由于其本質特性,數據和信息的接收與傳播速度遠遠快于實體經濟,正是由于其這一優勢,互聯網經濟相對于傳統的實體經濟,往往能更早地聯系客戶,更快地發展客戶,更牢固地連接客戶,實現更高效的銷售模式。
“互聯網+”為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提供諸多的便捷,其中之一便是網絡購物平臺,例如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在銷售時打破了地理因素的限制,促進了信息的迅速流動,有利于企業間的交流溝通,使得這樣的網絡經濟發展得更為便捷快速。
相對于互聯網經濟,實體經濟有著天然的劣勢,其一便是實體經濟所需的實際店面問題。互聯網經濟由于隸屬于虛擬經濟,因此,減少了相當一部分的成本,因而,在這個方面,互聯網經濟優勢巨大。
因此,實體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困難與挑戰,發展成本增加、稅費負擔加重、生產產品過剩與處置難度增加、運營成本增加、低效率生產等問題嚴重限制了實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另外,我國正步入工業化后期,傳統經濟模式高成本高消耗的發展模式已被當前經濟發展所淘汰,經濟結構需要改革優化。所以說,真正的問題不在于實體經濟本身,而在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要不斷創新實體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培養創新發展意識,推動實體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從加快經濟的高質量轉變角度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的競爭力[2]。
三、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合作發展
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即可創新新模式、創新新業態、催生新產業,從而優化升級實體經濟結構,促進傳統產業的順利轉型,提高實體經濟競爭水平。而實體經濟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快速發展,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準確分析本領域的運行現狀,引導該領域未來的發展。將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充分融合,有利于兩者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推動經濟的整體發展。而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實體經濟需要結合互聯網的信息便利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信息交流方式,縮短了時空距離。而對于經濟市場來說,互聯網的出現則改變了經濟市場傳統的傳播方式,并在新型的傳播方式下,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傳輸總量。互聯網以其快速、低成本、開放共享的信息交流平臺,迅速攻占了大眾發掘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要來源和渠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媒體受到毀滅性打擊,同時也催生了新時代新媒體的發展。而傳統的實體經濟,在傳統的媒體信息交互方式下,經濟市場的信息流通嚴重受到了地域條件的限制和制約。因此,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實體經濟需要迅速結合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平臺信息基數大、信息類別全、空間限制幾乎為零的優勢,轉變傳統的經濟市場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打破信息交流不及時,地域傳播困難等貿易壁壘。
(二)傳統實體經濟需要通過互聯網尋找資金支持
互聯網由于其虛擬經濟的本質,資本更容易聚集在互聯網經濟,并將資本轉化成一種商品,因此互聯網可以為傳統的實體經濟提供原始的資金支持。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實現資金的融通、支付、投資等,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互聯網和金融產業的相互結合,而是實現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于資金,對于財富的認知的改變。因此,傳統經濟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資金的支持,渡過原始資本積累的難關。
(三)傳統實體經濟結合互聯網的技術支持
近些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許多新興的科學技術不斷涌現,深刻而徹底地改變著傳統的實體經濟。例如:人臉識別技術,正時時刻刻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火車站的入站檢票中,現代化的人臉識別機器代替了傳統的紙質車票和人工檢測;在公司的上班打卡中,快速的人臉驗證取代了傳統的機器打卡和手寫打卡。又如:互聯網企業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李彥宏已經親自在高速中實地體驗,在將來這勢必會為傳統的汽車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革和變化。除此之外,許多的互聯網技術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傳統的實體經濟。無人商店、工業機器人、無人駕駛等一系列的嶄新的技術,正在為傳統實體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迸發出新的活力[3]!
四、結語
當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充分合作融合模式逐漸成熟后,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點,以用戶需求為引導,跨界整合產業鏈,橫向擴展相關用戶關系圈,打破工業化時代產業邊界和顛覆傳統商業生態模式,進一步實現鏈圈式價值重構的生態體系,創新生態戰略布局,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毅夫.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 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2019(3):4- 6.
[2]牟志鵬.創建互聯網新生態 賦能實體經濟[J].中國商界, 2019(Z1):28.
[3]吳星昊,王印虎.“互聯網+”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8(12):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