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的進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合理價值的思想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改革開放時代的新型文化價值體系的建構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現代性,凝結于它的民族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作風、中國氣派,體現于民族性之中,通過民族性而表現出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要有合理的邊界。要防止并反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以古代今,反對復古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殘渣余孽重新泛起。要以促進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為弘揚優秀傳統、光大當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基本目標。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民族性;合理邊界
[作者簡介]李宗桂: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當代中國文化、現代新儒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問題,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文化研究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尤其受到關注。從學術研究的理路和文化建設的實踐看,相關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其間,若干基本概念、理念、觀點以及相應的理論問題,貌似清楚,實則不然。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在某些研究者特別是“應用者”那里,并不是經過學理提煉、理性思考后的客觀對象和外在規范,而是憑借直觀經驗、主觀想象乃至唯利是圖愿望催生的牟利工具。這種情況,值得文化研究者警惕,并需要廓清迷霧。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對相關問題闡發己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究竟是指什么?
直白地說,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其思想實質而言,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的進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合理價值的思想文化(自然也包括物質文化,但主要的或者說基本的是思想文化)。之所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是指“思想文化”,是因為“思想文化”最能反映我們民族的人格追求、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精神層面的特質。我們現時大力倡導并踐行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原則,本質上也是從思想文化的層面著眼的。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從文化結構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也都屬于“思想文化”的范疇。從歷史作用和當代價值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夠為傳統時代的中華民族提供精神家園,也能夠為當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提供精神滋養。它能夠化民成俗,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人們向上、向善,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進步。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精神所在、氣魄所在,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它在歷史上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今天仍有合理價值,能夠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傳承和創新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發展,主要體現于思想文化層面。質言之,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
就內容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特質。同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家國情懷、憂患意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貴于物、義重于利、德高于力、群己和諧、善統真美等價值理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和載體。這些內容,在學術界和政界都有理性清晰的認識,并逐漸形成了共識。
需要注意的是,單純以內容列舉的方式說明何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從本質特征和社會功能的層面給以辨析。概略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具備的特質是:反映中國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夠鼓舞人們前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中,都具有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認同功能;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穩定性;是中華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其歷史作用和現實功能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能夠激勵人們不斷進取,培育人們強烈的自信、自尊和自豪的文化心態;能夠具有價值導向作用、民族凝聚作用、文化認同作用。
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當代價值”是個含義寬泛的概念,可以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這里主要指的是文化層面的價值,而且重點是指“思想文化”層面的價值。
所謂當代,就世界范圍而言,是指全球化時代。就中國而言,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或者說重點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時期。因此,所謂當代價值,就其文化層面而言,應當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型文化價值體系的建構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持。具體而言,是指能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提供思想文化方面的支持;是指能夠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為文化認同、價值整合提供歷史資源,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是指能夠為當代中國勇于并善于吸納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外國文化提供開放性、包容性的思維框架和價值依據,以充實壯大中華文化的機體,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同時,能夠為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提供精神動力和歷史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集中體現在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血緣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在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樣一種嶄新的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而與奠基于古典農業文明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諸多差異。但從文化發展的歷史傳承性、大眾性的一面看,從文化價值觀的民族根基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源頭活水。
從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宏闊圖景考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貫穿中華文化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是當代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支撐。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團結統一的價值取向、貴和尚中的思維模式、勤勞勇敢的內在品質、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崇德重義的傳統情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質。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在擁抱世界文明而又高揚民族特質、堅持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而又立足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時候,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無疑是我們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
從文化價值論的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文化的人民性,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基本價值追求。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民愛物的仁愛精神、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彰往察來的歷史精神、深厚綿長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情懷、追求大同的崇高理想、真善美統一的理想人格等價值追求,都曾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作用、至今還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價值,屬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范疇,是我們培育和弘揚當代核心價值的文化底蘊。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層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日新又日新的生生不息精神。《易傳》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大學》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發展,不斷更新,創造新事物和新局面,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在這個優秀傳統的激勵下,革故鼎新、守成創新成為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也是其基本的文化發展觀。我們今天自覺遵奉并大力踐行的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正在用以引導全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內在的精神動力之一,便是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實踐表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富礦,是當代核心價值觀理所當然要依憑、要汲取的價值源泉。顯而易見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站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提出的,充滿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完全不同于既往的新型價值追求。但從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來看,這個新型的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可能割斷傳統。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整體而言,當然不是古已有之,而是綜合創新的思想成果。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中國古代長期存在并不斷強化的大一統觀念和大一統國家,晚清自鴉片戰爭以后的自強運動,盡管有諸多不足甚至有某些嚴重的弊端,但追求富強應當是其中蘊含的內容之一。民主觀念,當然是與古代中國迥然不同的價值觀念,但中國古代以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代表的民本思想,卻又與現代民主有著某種相通之處,至少可以成為人們通向現代民主之路的思想路徑之一。和諧思想,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闡釋。盡管中國古代的和諧理論和實踐與現代社會的和諧有著巨大的時代落差和文明形態的差異,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全球化時代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特征,是社會主義的時代要求。但從民族文化發展的視角看,平等、公正的要求,在中國古代又何嘗不是廣大人民和進步的知識分子以及開明的政治家的愿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憂患意識,等貴賤、均貧富的理想,應當說就是古代的平等思想,這種平等思想與現代平等思想有著價值追求方面的某種聯系,盡管前者屬于農業文明的范疇而后者屬于工業文明的產物。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直接相連。誠如前文所述,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貫穿上下五千年,今天的愛國主義自然是繼承并創新了歷史上的愛國主義而來的。誠信,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離婁上》),“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出自《論語·顏淵》),“一諾千金”(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這些在中國古代為全社會信守的基本價值,今天經過創造性地闡釋,仍然可以為我們所用。至于友善,那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患難相扶,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四海一家、民胞物與等理念,從價值觀層面來講,至少屬于友善的心態和胸懷。
簡而言之,我們今天培育和弘揚當代核心價值觀,應當而且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啟迪,得到資源,得到支撐。這樣,我們就有更強的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理念,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方面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在于它的民族性。質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凝結于其民族性。正所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故而我們應當給以充分的重視。歷來為人們關注近年尤其受到重視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作風、中國氣派,體現于民族性之中,通過民族性而表現出來。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個獨特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質。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要否定文化的世界性,不是要否定全球化進程的合理性,更不是要搞文化割據。相反,是要從全球化的視野中衡量民族文化,激發文化自覺意識,既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認可文化的世界性,讓中華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
按照西方文化人類學家的看法,民族性是指一個社會中一般的人格類型,是一個民族的群體人格,即該民族特有的不同于別的民族的思想、情操、習慣和行為方式。我國有的學者認為,文化的民族性是指體現在特定民族文化類型中、并作為其基本內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特征。在我看來,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夠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國民品性、人格追求、倫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表現。文化的民族性能夠反映特定民族文化類型的基本特質,具有不同于別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結構;它能夠反映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具有超越性,即具有超越時代、階級的內容和精神,與民族存亡共始終。文化的民族性是經過長期的積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它同時又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因此,我們在考察民族文化的時候,必須注意民族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不能割斷歷史,不能妄自菲薄,“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給予理性的總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宏富的整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追求,包蘊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質。從發展的階段性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并自我更新的過程,既有古代的傳統,也有近代的傳統,因此可以說既有古代的傳統文化,也有近代的傳統文化。就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而言,剛健有為、厚德載物、貴和尚中、仁民愛物、修己安人、義以為上、天人合德、整體為上等,都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精神;就中國近代傳統文化而言,愛國主義、民族情懷、科學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時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進步。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還是中國近代的傳統文化,有些基本價值理念是貫穿始終的,這就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的深厚情懷,和諧統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義的高尚情懷,整體為上的價值取向,文化中國的理想追求,勤勞勇敢的質樸秉性,求真務實的理性態度。這些基本的價值理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質。通過全民族的社會實踐,通過思想家們的理論提煉,逐漸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顯然,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是中華民族精神,無論是其內容還是表現方式,都是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當然,毋庸諱言,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其數千年的發展中,逐漸積淀了某些不良的因素,成為社會發展的阻力。例如,個人專斷,宗法情結,道德至上,反對競爭,輕視效率,貶斥利益,等等,人們今天當然可以而且應當痛徹地予以批判。但是,即使是這些負面的因素,其表現也是非常中國化的,或者說是非常民族化的。可見,文化的民族性不是人們主觀強加的,而是客觀的真實存在。透過文化民族性正反兩方面的真實存在,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質,瞻望發展方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批判繼承、創造轉化、綜合創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歷史傳統方面的思想資源。
思想文化重在建設。這是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文化建設實踐所驗證的真理,是總結過去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沉痛教訓后的持平之論。根據這種思路,我們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的時候,在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的時候,在建設當代中國文化的時候,應當著重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著重從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的一面來對待民族傳統文化。質言之,要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著眼未來,從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審視、挖掘、轉化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這,又要以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為導向,以文化創新為途徑。道理十分簡單,中華民族精神最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的正面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優秀成分的提煉和升華,我們應當發揚光大。
今天的時代是全球化時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頻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和平與發展是這個時代的主題。在這種態勢下,我們應當注意保持并努力建設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合理利用傳統文化這個重要資源。那種認為全球化就是一體化,民族文化將不復存在、民族精神將逐漸消解的觀點,是某些西方戰略學家和激進主義立場的學者的一廂情愿。我們與其說這種觀點是缺乏常識的,是情緒化的,是糊涂的,不如說它是別具用心的。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所應當堅持的民族性,所應當正確對待的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安全,防范西化、分化的圖謀的有利資源。當然,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堅決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反對文化割據主義和保守主義,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增強民族文化的世界性,這應當是不言而喻的。
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在關于中國文化發展路向和中國文化特色的探討中,“中國的”“中國化”“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等論題就不絕于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文化建設的“中國特色”問題。從本質上看,這些論題要解決的,就是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問題。而民族性問題的解決,與對傳統文化的價值取舍密切相關。可見,從民族性的層面考察中國傳統文化,既有歷史的繼承性,更有現實的急迫性和必要性。至于最終如何建構起一個批判繼承民族歷史文化傳統而又充滿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那有待于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也有待于日后實踐的檢驗。關鍵問題是,無論如何,要靠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盲目地依傍甚至匍匐于他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張申府,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提出:科學與民主,第一要自主!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定文化自信,要正確解決文化的民族性問題,正確解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問題,張申府倡導的“自主”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不僅在某些論者那里是內涵模糊甚至邏輯混亂的概念,而且在某些所謂“實操者”那里甚至被歪曲變形為營私的工具。因此,我們要明確宣示: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要有合理的邊界。本文以上所論,本身就是對合理邊界的界定。簡約而言,要防止并反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以古代今,反對復古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殘渣余孽重新泛起。近年來出現的諸多打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旗號而兜售封建主義私貨的所謂“女德班”,以脫離、反對義務教育、反對現代教育制度和理念而開辦的各種名目的“私塾”,以“復興儒學”為旗幟而謀求“儒教立國”的主張,都超越了合理的邊界。將近30年前,我就明確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目標,而不是離散中華民族凝聚力。
在大力倡導文化自覺、全社會都在堅定文化自信的當今,我們更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價值論,更要嚴格區分和理性把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合理邊界,要以促進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為弘揚優秀傳統、光大當代價值的最大公約數,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