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燕
摘要: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應用復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將幾個班級集中起來,解決學生少,班級多,教師少的問題,還可以在打破班級、學科的限制下,實現學科教學的融合,幫助學生在同動同靜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學習能力。在文本中,我將立足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就如何實現復式教學,及復式教學的意義進行實踐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復式教學;應用意義;應用對策
面對學生少,班級多,教師少該問題,要想真正地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復式教學迫在眉睫。復式教學的應用,不僅可以改進教學,還可以在打破班級、學科的限制基礎上,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同動同靜中,獲得多樣發展。
一、打破班級、學科限制,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合作學習
復式教學是以復式班為基礎的。復式班是指將兩個班級或跨年級的幾個班級合并到一起,實現語文學科與數學、英語、美術等學科的搭配,以此在解決班級多、學生少、教師少該情況的基礎上,實現班級、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使其在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創設多種活動,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自主、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比如,我在組織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就采取復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四年級的“戰爭與和平”和五年級的“不忘國恥、振興中華”這兩個模塊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我將四年級和五年級組合起來。因為五年級的學生早已學習了“戰爭與和平”該模塊,對其建立了深刻的認知,基于此,我引導其對四年級的學生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搜集與“戰爭與和平”有關的信息,引導其閱讀文本,分析文本,進而幫助四年級的學生建立對”本模塊的感性認知。而四年級的學生在此過程,同樣需要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幫助五年級的學生搜集與“戰爭”“侵略”有關的歷史知識、背景音樂等,以此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建立對“戰爭”“侵略”的認知,為其加深對“戰爭與和平”該模塊文本內涵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五年級學生在四年級學生的幫助下,也可以在大量感性材料的支持下,建立相應的情感。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則將兩個年紀學生的學生放到一起,引導其對“戰爭與和平”、“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討論。如此教學,不僅打破了年紀的限制,還使得學生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掌握了一些自主學習方法,為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同動同靜,科學設計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同動同靜”復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有獨特的優勢,不僅打破了動靜打破教學中的年級分裂此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多樣活動參與中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復式教學中的“動”是指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學習,而“靜”則是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對此,我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就立足同動同靜模式,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1.靜中自學,動中檢查
課前預習是教師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要想有效地進行直接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建立對新知的感性認知。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課前預習情況不盡如人意,或者不愿意預習,或者不知道如何預習。面對這種情況,我應用預習提綱,為學生的自學指出方向,使其在“靜”中自讀文本,了解新知。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為學生設計了自讀文本,認讀字詞,理解詞義,批注問題的預習提綱。在此提綱的指導下,學生可以以教材文本為依據,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找出生字詞,查閱生字詞,讀準字音,把握字形等。而且,在預習的過程中,其會遇到諸多的問題,就此進行批注,寫下自己的疑問,可以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有針對性地聽講。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初,我則在“動”中提出問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為什么說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樣,一方面,引起學生對課前預習的重視,一方面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同動同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學,還可以使其順利地進入課堂,有效學習新知。
2.動中精講,靜中實踐
動中精講是教師組織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打破知識灌輸的限制,實現師生互動,以此在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簡單地說,在復式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極具探究性的問題,以問題點燃其探究興趣,以問題引導其思考,使其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扎實掌握所學,提升學習能力。以《頤和園》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同樣將四五年級的學生結合在一起,根據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把握作者寫景的特點,用到的手法等,以此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在此過程中,我先引導全體學生自主文本,由四年級的學生思考,作者描繪的景致有哪些,五年級的學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運用怎樣的手法描寫景物的。以此使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有參與語文學習的機會,并在問題的思考、探究中,建立對文本內容的認知。之后,我則采取文本解析的方式,與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在文本解讀之后,我在讀寫結合的原則指導下,引導學生在“靜”中對所積累的寫作技巧進行運用,以“我們的學校”為主題,書寫文章。如此教學,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自主思考的機會,還可以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尤其在讀寫結合中,不僅實現了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還在日常的堅持下,獲得閱讀、寫作能力的提升,為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面對學生少、教師少、班級多該問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復式教學法,打破年級、班級的限制,將學生結合到一起,在課前引導其自主、合作學習,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在課中,同動同靜止,幫助學生在靜中自學,在動中思考,從而在動靜的結合下,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文軍.農村小規模學校課堂教學中的“同動同靜”復式教學模式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6):218-219.
[2]曾濤,孫冬梅.創新復式教學,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J].中國民族教育,2017(09):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