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習作教學為例,提出了習作教學的策略:一是習作教學自成體系,但仍要堅持讀寫結合;二是習作教學反復訓練,實現由量變達到質變;三是習作教學“大小結合”,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與以往的語文教材相比,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習作編排上有了新的突破,一方面增強了習作教學的分量,另一方面將習作教學與單元閱讀教學進行了分離,使其自成體系,并且還專門設置了習作教學單元。因此,我們需要重新研究習作教學的編排特點,并總結習作教學的策略.本文僅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的習作教學為例,闡述部編版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策略。
一、習作與閱讀教學分離,并能夠自成體系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因此在研究部部編版教材有關習作教學的設計特點時,我們對以往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進行了研究和梳理。從中我們發現以往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習作教學的編排上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學生們經歷了小學幾年的習作教學之后,習作水平總是在原地踏步。究其根本原因,我們發現其中之一就是編者將習作教學與單元閱讀教學進行了捆綁,這樣習作教學在主題和文體方面均受制于所在的單元閱讀文本,從而使其無法真正自成體系,這也就不難想象學生的習作水平很難真正獲得有效提升的原因了。為了使習作教學更具有系統性,部編版教材構建了一個相對科學的習作訓練序列,將學生經過小學的習作教學從而在習作能力上獲得了應有的突破。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裁既有《延安,我把你追尋》這樣的詩歌,也有《梅蘭芳蓄須》等記敘文,然而單元習作教學卻是讓學生學習寫書信這樣的應用文,單元習作與閱讀并沒有捆綁在一起,從而使習作教學自成體系。
二、習作教學反復訓練,實現由量變達到質變
從以往的教學經歷來看,教師在談到習作教學時都認為難教。為了解決“難教”的問題,部編版教材在編排上注重“便教利學”,因此而設計了一個能力培養序列。對于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習作基本能力,像觀察、想象、思維、表達、修改等,每個版本的教材中都有相應的訓練點。但對于應該在哪個年齡段培養哪種能力并沒有很好的設計,在部編版教材中,教材編者對于不同的年齡段應該掌握哪種習作能力設計了一個序列,從而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實現螺旋上升”。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四年級上冊在第三單元的單元習作中安排的是“寫觀察日記”,并要求看看哪位同學“觀察得細致,記錄得準確”。對于“習作觀察能力”的訓練,在三年級已經打下了基礎,像三年級上冊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三年級下冊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都涉及到觀察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在某個單元習作中安排了某種能力的訓練點,練習過之后不是結束了,而是只是一個開始,從這之后,教師要想辦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習作能力,從而使他們在整個小學階段的循序漸進的訓練中,實現由量變到質量變,從而打下觀察的底子。
三、習作教學“大小結合”,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讀寫結合是我們這些年來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部編版教材習作教學雖然自成體系,但也不是完全將閱讀與寫作進行分離,反過來卻很重視讀寫結合。而且在讀寫結合方面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大小結合”。所謂的大小結合,是指部編版教材在習作教學單元以及單元習作教學之外,還因“課”制宜設計了許多小練筆。比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的課后小練筆:讀讀課文第6自然段,說說“我”的所見所想。你還記得月下的某個情景嗎?仿照著寫一寫。這類練筆直接以單元文本的語言材料作為依托和支架,要求學生仿寫。因此,學生只要按照這個形式和素材寫就行,有效降低了習作教學的難度,解除了學生習作時的畏難心理。又如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后小練筆: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而讀書”,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寫下來,注意寫清楚理由。這一類的習作小練筆雖然沒有模仿的對象,但都是以單元文本為依托,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使他們有話可寫,有話想寫。在部編版教材的習作教學體系中,小練筆、單元習作與習作單元共同架構起了一個“大小結合”的習作能力訓練網絡,從而將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從2019年秋季入學的新學生開始,我國的中小學生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統一編寫的語文教材。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我們對于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的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解讀,其中我們發現教材增加了習作教學的分量。于是我們便對習作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總結了未來開展習作教學的策略,本文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倩慧.生活化的小學語文中年級習作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19(19):39-40.
[2]常志丹.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習作編排特點及教學中須注意的問題——以三年級教材為例[J].語文建設,2018(2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