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綺芳
摘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大致體現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要求。故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我們應該積極踐行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充分利用高中歷史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助力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 家國情懷 策略研究
家國情懷是個體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個體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要想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就要想辦法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養高中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但由于情感學習評價標準缺失和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現階段的高中生在歷史課堂中情感體驗匱乏,無法將歷史課堂知識內化為家國情懷素養。故要想培育高中生的家國情懷,就要充分認識到這一教學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歷史課堂的體驗性。根據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三種有效辦法,現分享給大家。
1、“合”學歷史,提升家國認同
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是一種主觀性極強的教學活動,要想將這種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發揮到最大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們能夠自覺、自愿的參與到對歷史事實的探究中,最終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等方式,發現并總結相關規律結論,獲得知識學習體驗。而合作教學法恰好是一種可以滿足這一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故“合”學歷史是提升高中生家國認同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先將學生們分成了人數適宜的歷史探索小組,然后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如下問題:
(1)說一說自己家族姓氏的由來、家族遷移狀況、家族知名人物,并試著以繪制家族樹的形式列出家中四代到五代人的姓名以及婚配情況。
(2)調查顯示生活中的自己家族的祭祀祖先的時間和方式?
在小組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要通過調查找到問題的答案,還要對自己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教學之時,我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導入教學活動,在對小組探究成果的驗收中,進入了對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學習。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組織合作探究活動,將歷史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了一起,讓學生們在小組合作探究中了解了中國政治制度中的家國概念,提升家國認同感。
2、“活”學歷史,增強文化認同
歷史是客觀的歷史,也是人文的歷史。但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卻往往過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客觀性,忽視歷史教育的人文性,使得歷史教學枯燥、刻板,學生歷史課堂體驗低下,阻礙了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因此,要想提升高中生的家國情懷,我們不妨創新歷史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活”學歷史,增強文化認同。
例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們說:“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活躍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學說流派,影響中國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在這個時代產生的。那么在這一時期究竟形成的怎樣的思想局面,儒家學說又是如何從中脫穎而出的呢?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搭乘時光的列車回到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接著,我讓學生說出一條自己了解的百家爭鳴知識作為搭乘本次列車的“車票”,并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知識作為“旅途風景”,最后以“驗票”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組織“時光旅行”的方式豐富歷史知識教學方式,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多重感官體驗的獲得,進而在多重感官刺激中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3、“助”學歷史,培育社會責任
歷史是從社會生活中產生的,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我們不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當前社會熱點問題,輔助學生理解知識,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祖國統一大業》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了關于“港毒”“臺獨”的相關報道,然后問學生們:“對待上述事件你們是怎么看的呢?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你會采取什么辦法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呢?”接著,學生們以自由發言的方式對上述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在我的引導下樹立了“一個中國意識”,培育中自覺維護祖國統一的社會責任感。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們認識到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艱難性,從而讓學生們認識到祖國統一的來之不易,更加自覺的加入到了對祖國統一的維護之中。
綜述,要想培育高中生的家國情懷,就要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增強高中歷史課堂的體驗性,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強化高中生的歷史課堂參與,讓學生們在參與中獲得家國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劉志明.家國情懷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19(06):4-5.
[2]戚建滿.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基本策略[J].學周刊,2019(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