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水
摘要:數學來源于生活,為生活提供服務。在數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要把握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采取生活教學方式,引入生活現象,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使其在已有生活經驗的驅使下,扎實理解所學,運用所學,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教學;實施對策
縱觀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在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將講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嗎,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難以建立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更難以在現實生活體驗中靈活運用所學。造成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面對此情況,我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探索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并實施生活化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體驗生活現象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借此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是
一、妥善處理教學素材,切合生活實際
教材素材是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依據。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學素材的選取是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其已有的生活經驗為依據的,其主要包括生活現實、數學現實等內容。
1.生活現實
縱觀我們所使用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可以發現,其中收錄的大部分知識是來源于學生生活的。如此教學內容設置,為教師選擇數學教學素材提供了依據。即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以數學教材內容為依據,回歸生活,挖掘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借此使學生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過程中,產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以“條形統計圖”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我鼓勵學生回歸生活,調查搜集本班學生喜歡吃的水果,并以此為基礎整理數據。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鼓勵學生共享其搜索成果,進而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數學,對如何直觀展現統計數據產生探究興趣。
2.數學現實
弗拉登塔爾在其《數學教育再探——在中國的講學》該著作中指出,人們利用數學概念和數學方法對客觀事物進行探索和認識的過程其實就是認知數學現實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數學素材的選取是為數學活動的實施提供服務的。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能隨意地為學生選擇素材,而應以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理解為基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素材,并對此進行二次加工,進而保證所選取的素材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極具科學性。以“因數和倍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為學生呈現了“整數除法”此內容。再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鼓勵學生遷移知識,運用長方形的面積進行推理。如此教學,不僅可以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系,還可以使學生在知識運用理解數學現實,為其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聯系學生生活
情境認知主義數學觀指出,任何的數學知識都是可以與情境聯系起來的,可以使學生在數學運用的過程中實現對其深刻的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導下,以情境為橋梁,將學生引入到生活中,使其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數學學習樂趣,又能扎實掌握所學,提升數學學習能力。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小學數學生活教學的時候,會采取這樣兩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第一種,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第二種,創設驅動學生想象發展的教學情境。以“確定位置”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精心地創設了“我來說你來猜”此游戲活動。具體地,我先根據執教班級學生所在的位置,隨意地描述出一個學生所在的位置,以此引導所有學生進行猜測。在未知的驅使下,大部分學生有濃厚的探究興趣,其發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探索此位置上的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建立對對數的認知,為其有效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豐富生活化作業,注重類型多樣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旨在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生活問題。數學作業不僅是教師檢驗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之后,我一般會發揮數學作業的作用,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數學作業,使其在應用所學的過程中,感知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學以致用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分段計時法”為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后,為學生設計了實踐調查活動,鼓勵學生地調查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和出租車的收費標準,以此為基礎,計算打車上學需要花費的費用。如此作業,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知識應用興趣,還可以使其在積極體驗的過程中,實現學以致用,提升數學應用水平。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聯系數學與生活,采取生活教學手段,挖掘生活素材,以多樣手段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應用所學,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明祥.將生活元素引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及價值討論[J].中國校外教育,2018(04):142-143.
[2]邢亞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J].學周刊,2018(0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