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露?楊梅?劉艷梅
摘要:計算是數學教學的根本,計算能力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素養之一。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成為教師所思考的問題。當前,很多教師過分重視對應用題的教學,而忽略了計算題,使學生在計算的時候過于依賴計算器,導致計算能力不足。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計算能力提升;有效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但是忽略了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良好的數學綜合能力,計算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是教師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培養計算習慣,降低錯誤概率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逐漸認識到,學生之所以在做題的時候有很多錯誤,其原因在于對于計算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充分,缺乏大量的計算訓練。很多數學比較好的學生,在面對計算題的時候具有一種“手感”,對于各種計算定理掌握得非常充分,因此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答案,并且保證準確率。因此,教師應充分開展計算訓練,使學生具有計算的習慣,從而使計算錯誤率大大降低。
例如,在進行計算教學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夯實基礎,使學生對運算率進行透徹的掌握。有的學生在進行混合運算的時候,容易忘記“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規律,而是按照順序進行計算,導致結果出錯。針對這個問題,我專門為學生出了一套專項訓練題,讓學生對類似題目進行計算,透徹掌握運算的基本規律,夯實基礎,降低計算出錯的概率。
二、傳授解題技巧,打好計算基礎
在進行數學計算的時候,有很多技巧,能夠使計算更加快速,并且正確率得到提升。但是小學生受到經驗的限制,大部分無法對這些技巧進行發掘和應用,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將計算中的巧妙方方法積累起來,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掌握快速結題的方法,認識到數學計算是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變化的,從而提高學生計算的能力,夯實學生的計算基礎。
例如,在計算“251+799”的時候,由于數字比較大,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錯誤,有可能造成計算結果的偏差。我讓學生對這兩個數字進行觀察,讓學生思考,我們能不能用其他方式來替代這兩個數字,使計算更加簡便?有的學生發現,251可以轉換成為250+1,而799可以轉換成為800-1。這樣,當我們在計算的時候,可以將“251+799”轉換成為“(250+1)+(800-1)”,其中,“250+1”還可以轉換為“200+50+1”,在計算的時候,學生可以先將“200”與“800”相加,快速得出“1000”,然后對“50+1-1”進行計算,快速得出結論“1050”。經過我的調整之后,學生發現,看似復雜的計算其實可以非常簡單。我讓學生將類似的方法運用在其他計算題中,學生都良好地掌握了這種運算技巧,使計算更加便捷,也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發展。
三、設計多樣形式,提高解題興趣
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愿意進行計算題訓練,是因為他們認為計算訓練非常枯燥,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計算的基本方法,不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為了能夠讓學生有解題的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解題模式,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鍛煉計算能力,認識到自己在計算中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提升。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我會為學生設計一個場景,讓學生在這個問題情境中進行計算:“最近我發現很多同學都在看一本書,叫《西游記》。咱們班的小明也在閱讀這本書。這本書一共有360頁,過去這一個星期,小明一共看了56頁。那么請大家計算一下,按照這樣的速度,小明還有多久能夠看完這本書呢?”在看到這道題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認識到,應先計算小明每天閱讀的數目,然后再用總頁數除以每天閱讀的數目,就可以得出小明閱讀書籍需要的總天數。由于小明已經閱讀了一個星期,即7天,因此將總天數減去7天,就得出最終的結論了。在對題目進行梳理之后,學生得出了公式:360÷(56÷7)-7=38。在實際問題中,學生認識到了計算的重要性,并能夠在多種情境下進行解題訓練,從而實現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提出:“小學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獨特的作用。”為了能夠對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進行訓練與培養,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統一的基本要求,采取科學、靈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訓練方式,在面向全體的前提下,關注個體的不同發展,做到既要注重個性化學習優勢的發揮,又要體現統一的訓練意志,激發學生對計算的熱情,不斷夯實計算基礎,傳授計算技巧,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蘇雙旺.新課改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30+33.
[2]陳玉焰.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