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宗毅
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組成學科,高效與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有助于班級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的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具體的學習策略,充分的發揮班級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積極性,全面的加深學生對相應數學知識與技能的認知和理解。本文將就在小學數學課中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的方法進行討論和探索,希望可以為數學教師的高效教學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策略;指導;探索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已經成為數學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也在數學教師的積極實踐和探索中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效能的提升,數學教師要繼續沿著正確的方向指引,積極的探索有效的教法和學法,讓學生掌握高效學習的良好途徑,不斷的促進班級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形成和鞏固。
一、培養良好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班級學生開展高效的自主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的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的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形成和鞏固。其一,主動預習。預習是了解學習內容的重要途徑,通過預習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對這些知識內容學習的薄弱環節,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在教學前進行有效的預習,養成學前必預習的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PPT課件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沿著思維導圖的指引對該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易混淆點進行全面化、條理化的預習,并讓學生做一些題目來檢驗預習的效果,加強對該節課的理解和認知。其次,規范書寫。做題是開展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而規范化的書寫有助于學生更為精準高效的開展計算,也有助于學生后續的檢驗。其三,回顧檢查。數學的解題過程和結果同樣的重要,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養成做題后檢查和回顧的好習慣,對每道題目的具體計算過程、優化計算方法、最終的計算結果等進行檢查,有效的提升做題的條理性。
二、教授有效方法
數學是一門具有規律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有效的把握,教師要積極的在教學過程中教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斷的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的向學生教授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演繹和歸納、數學抽象、數學模型、等量替換、數形結合、換元法、遞歸法、配方法等等,讓學在這些方法的運用過程中不斷的掌握數學學習的具體規律,進一步的深化對相應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當然,教師在教授方法的過程中要以做題和知識的講解為依托,通過數學思想和方法的運用來助力學生學習數學內容,通過數學內容的學習反過來進一步的強化學生對思想方法的深入理解,避免單純的進行思想方法的教授,這需要教師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把握。
三、注重反思歸納
歸納和反思是提升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引導學生不斷的進行歸納和反思才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習的數學知識,更進一步的理解和學習這些數學內容,進而不斷的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其一,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的引導學生及時的進行分階段、全面化的復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化回顧,包括所涉及的章節模塊、每個章節的具體模塊、模塊的具體知識內容組成、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等等,對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梳理,全面的強化學生對這些數學知識內容的再理解和再認識,有效的鞏固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果。其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在課堂的學法運用、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對解題、做題的具體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某一類知識內容的學習策略,當然,這些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求有些過高,還需要教師積極的給予指導和幫扶,逐漸的培養學生的反思和歸納能力。
四、引導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的和同學進行良性互動與交流,在合作中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瓶頸環節,在交流中不斷的拓展自身的學習視野和學習思路,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例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小數的產生、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意義、小數的計算單位等內容,進行細致化的討論和研究學習,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做題練習,同時讓學生對做題的過程進行分享和交流,一起總結學習成果,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不斷的提升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的重視起數學課堂的教學,積極的指引學生在課堂開展有效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授給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反思和歸納,并積極的和班級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有效的提升班級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永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冷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128-129.
[2]馬富寶.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9(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