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巨茂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快速生長階段,他們所學的任何一門功課都是他們思想的啟迪之源,因為任何學科都與實際生活有很大的關聯。小學語文自然也不例外,其中蘊含的很多知識都需要小學生認真體驗和體會。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語文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意義,并采用積極的教學手段激發小學生的積極體驗,提升小學生的積極情感,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積極發展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學生的課堂體驗成為擺在教師教學面前的重要任務,一旦學生的課堂體驗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自然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自然也會得到提升。在眾多的學科中,語文學科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基本思維,還能改善學生的認知。但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語文教師進行一定的反思,并采取積極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體驗。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具體可行的體驗教學策略,希望對廣大語文教師有一定的觸動。
一、體驗式教學
所謂體驗式教學是指語文教師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學習氛圍或者開展特定的游戲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形式。傳統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往往將自己作為了課堂的主體,至于學生是否掌握了基本學科思想,教師不聞不問,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最后考試成績。在傳統的教學形式限制下,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升,學生的認知體驗也逐漸降低。采用體驗式教學無疑是打破傳統教學形式的一道“亮劍”。通過采用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改善課堂的整體環境,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策略
1.創設逼真情境,增加學生體驗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較少,在語文學習中難免遇到與他們實際生活有差距的內容。如果這時候語文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勢必會打壓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知識體驗。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語文教材的相關內容特點,創設一定的體驗式課堂,增加語文內容的真實性,加快學生的理解吸收效能。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小學生對于動畫、視頻類的內容比較感興趣,所以,在為學生創設直觀情境時,筆者擅長采用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助力。
例如,在《翠鳥》一文中出現了一個句子“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單憑這個句子,學生很難對翠鳥形成全面的認知,因為學生對于翠鳥的理解不像對小貓、小狗那樣清晰。所以,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呈現了翠鳥的圖片,并將翠鳥的圖片分解為頭、背、腹、爪子四部分,讓學生一邊觀察圖片的分解,一邊用自己的話語形容翠鳥的特征,如此翠鳥的形象逐漸在學生的頭腦清晰,學生對文本主題思想的理解也逐漸透徹:作者特意用“頭巾”、“外衣”、“襯衫”來打比方,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通過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提升了學生認真觀察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
2.激勵角色扮演,深化文本體驗
語文是一門注重學生理解和感悟的學科,如果學生不能順利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那么再精美的文本、再華麗的語言都是空殼。而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喜歡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風采,為此,在學習一些主旨思想深刻的文本時,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一定的角色表演活動,將人物的性格、文本的思想等演繹出來。當學生在對話互動中感受人物的情懷,提升自身的文本素養。在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并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一定的角色劃分。
例如,在學習《中彩那天》內容時,筆者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首先,角色劃分。筆者將班上的學生依據性格特點進行了角色劃分,其中性格憨厚老實的人扮演文本中的“父親”,性格誠實溫順的人扮演文中的“母親”,而性格機靈古怪的學生扮演文中的“我”。其次,文本閱讀與改編。當劃分了角色之后,筆者讓學生們認真閱讀文本,并與自己的小組成員進行互動進行文本的討論和創編,形成自己的獨特理解。再次,登臺表演。筆者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將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演得逼真與形象,讓觀眾在欣賞中能快速知曉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給予學生指導之后,讓學生分組按順序進行表演,其他的學生認真觀察表演,并為后期的評價做準備。最后,進行角色表演評價。筆者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表演評價和學生互評,然后筆者給予學生整體的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通過表演,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掌握了文本的主旨,有效地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3.合作討論探索,促進情感體驗
新課改突出強調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這與傳統的教學形式是相悖的,也是對傳統教學的基本突破。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試著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參與課堂的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增進情感,提升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的討論更有方向,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為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指引進行思考,增加學生的體驗。
在學習《爭吵》文章時,筆者采用了讓學生閱讀并討論的教學形式。首先,筆者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形成對文本故事的初步認知。其次,討論問題設置。提出的問題主要圍繞文本的主旨來展開,便于學生掌握文本的主旨思想。筆者提出的問題是:(1)“我”開始說,吵架“不是因為他得了獎牌,我嫉妒他。”到底他倆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萊蒂得了獎呢?如果有,從哪里看出來的?(2)今天跟克萊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責任在“我”。可是克萊蒂是怎樣表現的呢?當“我”聽見克萊蒂從后面跟上來的時候,先是“手里拿著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舉起尺子”。舉起尺子是為了什么?(3)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嫉妒同學或同桌的事情呢?你是如何處理嫉妒同學這件事的?最后,開展討論。在提出上述問題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討論,然后筆者采用抽查的形式讓小組內的學生回答。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還加速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記憶,為學生心理成長樹立了風向標。
4.鼓勵參與觀察,寫出真實體驗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里有生活的縮影,生活與語文是分不開的。小學生對于生活的體驗較少一個主要的原因在于學生自身缺乏對生活的觀察。為此,語文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并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加深,對語文的理解也水漲船高。
例如,一些學生對于作文比較害怕,筆者要求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在上學的路上、在自然中都有一些“稀奇事”,學生可以將自己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并發表自己對事件的看法。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慢慢會養成“不觀察不生活”“非下筆不可”的習慣。學生的體驗一方面來自教材,一方面來自生活,一個會觀察、會生活的學生,其自身的體驗自然不會太差。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學生的體驗作為學好語文的一把鑰匙,要想打開體驗之門,需要教師練好教學的功夫。語文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直觀情境,要鼓勵學生進行一定的角色表演,還要鼓勵學生合作討論、觀察書寫等。只有讓學生更好地去體驗、去理解、去感受,才能給予學生足夠的熏陶,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陳亞敏.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應用探討[J].學周刊,2018(18):46-47.
[2]沈曉明.淺談農村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1):152.
[3]徐春蘭.讓體驗式教學唱響小學語文課堂主旋律[J].小學教學參考,201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