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京園
摘要:合作學習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突出學生的課堂本位性中具有積極作用,在當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組員劃分、合理介入活動,以及創建多元評價等形式,提高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效果,構建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合作;小學語文;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
從社會對人才提出團隊協作的要求后,在教育中教師也開始注重對學生進行合作能力的培養,合作學習活動也因此進入小學語文課堂,成為教學的傳統活動之一。但是,從目前語文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的實況來看,存在部分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效果不如預期的現象,究其根本是教師沒有對合作學習活動進行優化造成的。那么如何針對語文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存在的問題進行優化,提高語文知識的教學效果呢?
一、有效組員劃分
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是相互獨立的存在,在智力的發育水平上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學生之間的差異,而是按照座位相近的原則,進行組員的分配,造成最終的小組討論結果具有差距,降低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師應當優化對組員的分配形式,更多地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同時利用差異性的優勢促進語文知識的教學。
例如,在《童年的發現》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員分配。首先,教師先對班級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按照學生的能力不同,對學生進行層級的劃分。其次,教師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學生之間的閱讀素養呈現差異化的分層。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進行本篇文章的分析,并讓小組中閱讀素養較強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和輔助,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的解讀。
顯而易見,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組員的合理分配,發揮學生之間的差異優勢,從而強化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合理介入活動
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但其中同樣指出了教師的重要性,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起到將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帶到學生面前的作用。因此,在應用合作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也不能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而是應當有效地介入學生的交流活動之中,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交流活動。
例如,在《桃花心木》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出討論問題,以及觀察討論過程的形式,有效地介入學生的交流活動。從教材中的內容分析來看,本篇文章主要從了解桃花心木的形狀寫起,引出不管是樹還是人,都需要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等,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文章中的主旨是什么?”的合作討論問題,讓學生能夠以上述問題為導向,進行合作學習。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討論過程進行密切觀察,當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當適時地出現在學生的身邊,給予學生一定的指點,從而促進“文章中的主旨是什么?”這一任務的順利完成。
不難看出,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有效地介入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能夠為合作學習活動指明方向、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效果。
三、創建多元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評價的主體一般是教師,學生完全以被評價的客體所存在,這與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是背道相馳的。因此,為了實現課堂的高效構建,教師應當轉變傳統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形式,讓學生也成為評價的主體之一,形成多元評價的結構。
例如,在《假如沒有灰塵》的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后,教師就可以先對合作學習活動的小組進行整體評價,再對小組中的個人進行評價,讓學生可以從教師的專業性評語中了解自己的問題,并進行改進。之后,教師讓學生以原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內成員互評,使學生能夠在同伴的評價語言中,更直觀地認知到自己在本節課合作交流活動中的表現,并基于同伴的意見進行更改。
總而言之,對傳統合作學習活動的細節進行優化,能夠有效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但是,真正突出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價值,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進行教學,教師應當繼續分析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勢,結合學生的語文知識認知特點,不斷更新合作學習活動的細節,從而構建完整地在語文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的教學體系,形成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于廣誼.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策略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6(35):54.
[2]吳玉妹.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策略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3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