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尚玉
摘要:教育部統編三科教材從2017年秋季起投入使用,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作為新教材,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版面設計、教學思路等方面,重在給小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和法治教育,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教育政策;法治教育;傳統文化教育
從2017年9月1日開始,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率先使用了統編“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新”在哪里?對我們的學生有什么新的期望?對我們一線的品德老師又有什么新的要求呢?現在我就以統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為例,談談這冊新教材的幾點“新”意,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理念“新”。品德和其他科目有些不同。隨著國家形勢的發展和教育政策的變化,對這個學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就這冊教材而言,它體現了要給學生落實這樣一些新的教育內容和理念。如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樹立法治觀念和增強規則意識,保持樂觀心態和良好習慣的養成等等。例如在第一單元第二課《拉拉手,交朋友》中通過引導讓兒童從介紹老朋友開始結交新朋友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友善”的個人價值層面的教育;在第四課《這樣安全嗎》,通過讓兒童感知路上的安全和溫暖,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規則,體現了我們對學生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初步感知能力的培養;在第15課《快樂過新年》里,展示了我國不同地區過春節的禮儀和風俗,讓學生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同時也滲透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
其次,設計“新”。具體表現在:
(1)增加了歌謠和連環畫的數量。新版教材隨文編寫了14首兒童歌謠。例如,在講述上學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時,它將交通規則融入兒童歌謠,讓兒童在瑯瑯上口的歌謠誦讀中,潛移默化地形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再如,在《愛新書,愛書包》里,把如何愛惜書包編寫成了一段清新自然的歌謠,既便于學生理解,也彰顯了這一學科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同時,新版教材大量增加了連環畫故事的數量,新版教材里增加了6則連環畫故事,分別是“上學啦,真高興”(第2-3頁)、“交朋友”(第6-9頁)、“小熊想提問”(第33頁)、“危險是怎么發生的”(第46頁)、“沒早睡,真糟糕”(第49頁)、“團圓”(第62-65頁)。大幅增加連環畫故事的數量,不僅充實了教材的內容,具有可讀性,也體現了教材“以兒童為主”的理念,時刻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2)增加主副版設計和“留白”。
主副版設計是這冊教材版面最大的設計亮點,既充實了教材的內容,也滲透了“以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例如,在第二課《拉拉手,交朋友》中,設計了題為《交朋友》的副版,通過小兔和小猴交友時遇到的問題,向學生講授一些交友的技巧和規則,滲透交往要遵守規則的教育觀念。在11課《別傷著自己》時,設計了留白的部分,讓學生閱讀起來眼睛更加舒適,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既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同時,新版教材中的圖畫風格清新,色彩柔和,人物繪制寫實,更貼近當代兒童的審美。充分顯示了對兒童身體健康,特別是用眼健康方面的生命關注,這也體現了我們學科重視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題。
最后,思路“新”。主要表現為:
(1)話題貼近新入學兒童的生活實際,處處體現出重視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教育。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包含四個單元:“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 貼近新入學兒童的生活實際,話題表述用兒童易于接受的語言,而且問題的提出方式也更能促使兒童主動反思自己的生活,規避了表述的“成人化”傾向。 比如,教材內容的標題從關心學生的成長出發設計,如:“這樣玩好嗎”,“別傷著自己”,“受傷了怎么辦”等等,都是深化了對學生自己立場的認識,更加關注發展學生內在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同時,新教材處處體現出重視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的教育。如第四課《上學路上》、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第七課第四個話題“這樣做對嗎”、第八課《上課了》、第四單元第十三課第三個話題“冬天真好玩”等等,內容涉及交通規則、校園規則、游戲規則、課堂規則等,既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點滴,也滲透著規則和法律的教育。在給學生德育的同時順其自然進行法治教育,讓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
(2)學生生活邏輯就是教材的編寫邏輯。新教材以一年級新生從“家庭—學校——班級——家庭——自然和社會”的生活邏輯展開編寫。單元主題之間邏輯性嚴密,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每個單元中每一節課的任務都比較集中明確。比如,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了》,主要針對小學生開始上學所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展開,認同新身份,結交新伙伴,熟悉求學路等等,時刻與這冊的核心主題——適應新生活緊密聯系。這樣根據具體學情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螺旋上升的設計,有助于我們品德教師抓住教材邏輯,引領學生逐步樹立法治意識,規則意識,有利于落實養成教育。
(3)關注對象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包容和關愛之情。如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個話題“上學啦,真高興”中,第二頁左下角圖片中的以“小妹”為代表的小女孩就有比較濃重的親子依戀和入學焦慮。面對第一天上小學的情形,她不肯進校門,緊緊抓著父親的手不放。故事發展到第三頁,小女孩正在揮手和父親道別,雖然她的眼角還掛著淚珠,但可以看出她在老師的安撫和引導下已經能和老師牽著手,不安情緒已得到緩解。體現了對“小眾兒童”對象心理的關注。還有第33頁小熊想提問的故事(反映個別想參與課堂卻不會提問兒童的困惑)、第62頁至65頁改編連環畫《團圓》(反映留守兒童與家人團聚,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等。新教材本著細膩而精準地為每一個兒童設計教學的觀念,不忘記、不放棄教室里的“每一個”,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敏銳地捕捉到新版教材傳達出的這一信息,注意教學藝術,在無形中給予學生特別的關愛,幫助全班兒童開啟對道德的認知,這才是“為了一切的學生”。
綜上所述,是我對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的幾點“新”意淺顯的認識,面對新的教材,對我們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讓我們在學習中前行,在思索中奮進,在實踐中品味教學的樂趣,在教學中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教育之路漫漫,讓我們一路求索,相攜前進。
參考文獻
[1]韓炳華,夏新宇.聚焦核心素養 讓學生真正發生[J].江蘇教育,2016(7-8):30.
[2]鮑有貴.立足生活,讓品德與生活課富有生活氣息[J].新課程(小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