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鋒
摘要:新課改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成為了廣大教師關注的重點。初中化學以實驗為主,因此教師要探究出高效實驗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提高實驗能力同時提升綜合素質。在本篇文章中,筆者針對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進行闡述,提出一些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實驗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化學;實驗能力;教學策略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后,廣大教師開始逐步改變教學策略體現學生課堂主體性,提升他們綜合素養,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目的。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實驗能力,提出了很多有效實驗教學方法,致力于使其培養成為實驗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化學人才,進而提高他們化學實驗學習效率。
一、借助演示實驗,提高學生探究欲望
初次接觸化學,很多學生都感覺化學難度較大,離我們生活好遠,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化學教師要借助化學實驗來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激情,提升他們化學學習欲望。演示實驗是一種應用較為普遍的教學手段,化學教師可以應用此法來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提高實驗學習積極性,進而在觀看實驗同時鍛煉其思維能力,為其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學生在學習“金屬的物理性質和某些化學性質”實驗時,教師借助演示實驗來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課上,教師首先展示出鎂條、鋅粒、鋁片、鐵片、銅片、鐵粉等幾種不同的狀態的金屬,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后,通過多媒體將提前錄制好的幾種不同金屬和稀鹽酸反應實驗的視頻展示給他們,激發其探究欲望。學生在看到鎂、鋅、鋁、鐵、銅分別和稀鹽酸反應情況后,對化學實驗產生了興趣,并展開思考和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幾種金屬和稀鹽酸反應產生氣泡的速度不同?”教師隨之鼓勵學生探究其中的奧秘,并仿照演示實驗的步驟完成實驗探究活動,并得出實驗結論。初中化學教師通過借助演示實驗來完成教學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實驗熱情,有提高了他們實驗探究欲望,為以后化學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創設探究環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驗探究法成為了一種教學時尚,是一種較為先進且新穎的教學手段,既能夠提高學生課堂主體性,又能夠使其通過動手實踐來進一步提升化學綜合能力。初中化學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可以通過巧妙地創設探究環境,引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化學實驗產生濃烈的興趣,同時可以提高他們實驗探究熱情,并形成實驗探究意識,為以后化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學生在學習“燃燒的條件”實驗時,教師通過創設探究性教學環境展開教學活動來培養他們動手能力。一上課,教師便說道:“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電視節目中見過火災發生嗎?”學生齊聲道:“見過!”教師繼續道:“那你們知道這些火災現象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引發的嗎?”學生眾說紛紜,教師道:“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燃燒的條件以及如何根據這些條件有效控制火災的發生!接下來,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怎樣設計實驗才能驗證你們剛才所描述的引起火災的原因是罪魁禍首以及我們應該怎樣設計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學生立即展開討論,教師隨之對學生的提出的方案進行指導,并引導其按照方案展開實驗探究。學生通過親手實驗操作,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還提升了化學實驗思維水平。初中化學教師通過創設探究環境,有效激發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使其領悟到了實驗探究的樂趣和意義。
三、建立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實驗熱情
課堂教學是當下最為普遍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將知識快速傳授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來汲取知識,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化學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化學實驗熱情,可以通過探究教學模式來完成,還可通過建立第二課堂來實現,使學生能夠利用課上所學習得化學知識在課下自主設計和完成實驗,既可以提高他們實驗學習效率,又能夠激發其實驗熱情,一舉兩得。
例如,學生在學習“溶液酸堿性的檢驗”實驗時,化學教師沒有直接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而是提前組織了第二課堂,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所學的酸和堿的化學性質和檢測方法嘗試自主設計實驗,檢測一些生活中常見溶液的酸堿性。學生接到任務后,積極性很高,想要提出了很多想要檢測的溶液,像蘋果汁、梨汁、水溝里的污水、大樹的汁液等等,并合力使用自制酸堿指示劑完成了這些溶液的酸堿性檢測。在課堂上,化學教師鼓勵學生一起分享小組在設計和完成實驗過程中趣事,使其在愉快氛圍中再次溫習了酸堿檢測知識點。初中化學教師通過建立第二課堂,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實驗熱情,還提高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和效率。
一言以蔽之,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師通過逐步改善實驗教學策略,將實驗課堂打造的豐富多彩,使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實驗目的、掌握實驗方法、提高實驗技能,實現了高效化學實驗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文榮.新課改下初中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7(23):56-57.
[2]魏婭.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2015(1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