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凡
摘要:作為老師,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育人,經歷了這十幾年課程改革,教師教學理念已經由過去的主要關注學科和學習技能,轉換為關注對學生綜合語言技能的培養。換而言之,在關注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良好的中英文化交流意識并形成高效學習策略。以上都是英語學科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盡管如此,英語教學課程上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以培養學生擁有語言知識與技能來開展英語教學的每一項核心素養。本文就是對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方法進行概述與論證。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英語教學;教學方法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語言能力,語言思維,學習策略與文化意識。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具有科學性與價值性等特性。它還具備學科獨特性,具體表現在統整單元,結合內容,結合語境,語言運用體驗四個方面。
1.三大方面
1.1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英語學科學習核心素養基礎,它包含英語語言知識,學習英語技能,英語語言理解以及英語口語表達。英語語言知識包含音標,語音,語法,詞匯等,它是學習英語技能的基礎,只有將語言知識學好,才能更好的培養英語技能。英語技能包含聽說讀寫翻譯等,它是英語學科技能的載體,聽力讀和翻譯是形成語言理解的能力,說寫翻譯是形成口語表達的途徑。英語語言的各項能力是互相相同,共同促進的。語言知識與英語技能是語言理解的內化表達,語言的口語表達是語言知識與技能還有語言理解的最終表現。
1.2學習思維品質
英語學科的學習思維品質是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學生在學習與思維活動上存在個體差異,思維品質即衡量學生思維發展高度及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英語學科的學習思維模式與漢語思維模式在語法,詞義,語言用法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在英語學科學習過程中,不能用刻板印象,慣性思維去學習。但在英語文化中,和中文文化形成的文化差異,這種跨文化的維度想象空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英語語言的學習,擴寬自己的視野,以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意識。
1.3英語文化意識
要完成英語文化意識的學習,就是英語核心素養在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思維品質上形成的突破,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文化涉及把英語當作母語的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風水,風土人情還有傳統習俗等。在世界上所有語言都具有豐富的語言文化內涵,教導學生多了解與接觸母語為英語的國家的文化更有利于對英語學科的學習及知識的應用。更有利于基于本國家的語言文化的升華,更好一點有利于加深對各國家語言文化的認識,從而形成世界文化意識,擴展學生在國際上的視野。
2.兩個關鍵問題
2.1學生學習能力
簡單來說,學習能力即高效運用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只有擁有學習能力,才能進行后續其他能力的擴展。學生要具有積極向上的態度主動觀察體驗參與進課上與課下學習,充分激發學習潛能。還要學會運用網絡資源,擴展學習方法與渠道。
2.2學生情感態度
在英語學科學習的核心素養中,學生情感態度貫穿整個英語學習過程并且起到決定性作用。以此,教師要言傳身教,培養與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情感態度,驅動學生,創造課堂活力。
3.教學方法
3.1創造情景教學
教育學家指出,課堂學習過于單調,教師要學會創造學習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切身參與進去。利用學生對創造出的實際情景用自己擁有的學習認知結構去同化學習新知識,賦予知識的新意義。如果與原先腦海中的知識有偏差,要培養自身形成順應體系,學會對原有知識結構的改造與重組,與新知識有效結合。
3.2克服定向思維,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
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教育的核心,智力是在思維活動力在個體身上學習思維能力的外在體現。思維品質具有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與創造性五個特點。教師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做到精心設計教學問題,由問題導向,去引領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激發發散性思想。例如,在新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教師可以以新中國成立到目前為止作為教學主線,分別介紹毛澤東,鄧小平與習近平。看完主席視頻介紹后,要求學生設計思維導圖,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展示與交流。用這樣創新的交流學習方式鍛煉學生學習的發散思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內容,具有發展性眼光,去探尋潛在教學情景因素,對學生的英語課堂認識教育活動做到啟動,維護與強化的要求。確保英語教學過程不但是對認知的訓練,也是對情感的陶冶和學習過程的提升。教師也要做到新課改要求的言傳身教,充分了解課堂與學生,找到教與學的結合點,真情實感用自己對學生與教育事業的真誠來打動學生,與學生在教育方面達成心靈共鳴。共同營造一個學生與老師可以充分交流情感,互相人格感染,還可以得到知識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陳莉. 關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A]. .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
[2]王文博.淺談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審辯思維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