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桃仁?杜磊
摘要:美術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把課堂交給學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我從“一、注重美術鑒賞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三、加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三個方面入手,就高中美術高效教學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中美術;美術教學;美術教學方法
目前,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在高考中并沒有將美術納入其中,學校對美術學科不重視。美術教師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感到美術課堂很枯燥,漸漸失去了學習美術的興趣。教師要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下面,我就高中美術高效教學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注重美術鑒賞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中美術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通過鑒賞教學可以使學生發現美術作品的美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使學生去感知、分析美術作品,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幅美術作品,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能夠相互討論,使學生講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要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分析美術作品,感受到作品的美,增強學生的審美興趣,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例如,在講《現實主義繪畫》這節課時,我帶領學生鑒賞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的《畫室》,我使學生描述此畫的內容,畫中的人物有著怎樣的寓意?這幅畫中共描述了30多人,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寓意,畫中的小孩代表“無邪的眼睛”,畫中的裸體女模特代表真理,這幅畫體現了畫家的民主思想。庫貝爾通過這幅畫來表現社會,通過寓意的手法進行描述,形形色色的人們象征著社會的現狀。我帶領學生鑒賞《拾穗》這幅畫,這幅畫是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代表作,我使學生仔細觀察這幅畫,想一想這幅畫表現了什么?學生回答出這幅畫主要通過刻畫三個農村婦女在農場主的麥田撿麥穗的情節來表現農民勞動的艱辛。這部作品內容上通俗易懂,寓味深長。對畫作進行美術鑒賞,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畫中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被教師廣泛地運用。在美術教學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構建高效的課堂。多媒體教學融合圖片、視頻、文字于一體,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運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第十講 古代山水畫》這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五代畫家董源的《瀟湘圖》、北宋郭熙的《早春圖》、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梅石溪鳥圖》,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明代 戴進的《風雨歸舟圖》, 清代 石濤的《淮揚潔秋圖軸》等。運用多媒體的方式介紹我國古代山水畫的主要發展歷史,使學生了解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和主要的繪畫作品,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便于學生欣賞我國古代不同畫家的山水畫作品,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三、加強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在美術教學時,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說出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究,使學生了解作品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講《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繪畫》這節課時,我出示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安格爾的《貝爾坦肖像》、梵高的《加歇醫生的肖像》莫奈的《自畫像》,使學生將這四幅畫分為兩大類,學生進行討論,得出前兩幅屬于傳統繪畫,后兩幅屬于印象主義繪畫。我出示莫奈的《日出·印象》,并提問學生:什么是印象主義?印象主義是怎樣由來的?印象主義還有哪些代表畫家?我使學生欣賞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使學生談一談對印象主義的感受,我使學生欣賞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并使學生探究新印象主義為什么沒有進展?有什么缺陷?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回答。在美術課堂中增加課堂互動環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美術作品,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
綜上所述,高中美術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注重美術鑒賞教學,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提高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陽.淺談高中美術的欣賞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76.
[2]彭秀瑛.高中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62.
[3]閆飛.新時期高中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的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8(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