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靜
摘要:語言學科的基本教育職責就是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進行現實表達,使其積極展現自我,交換思想。語文學科是我國實施母語教育的基本科目,更應該尊重小學生的表達需求,以便切實優化小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其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健康成長。本文將從豐富口語交際,優化學生表達經驗;拓展訓練形式,保護學生表達欲望;堅持因材施教,優化學生表達能力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優化學生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表達能力;優化策略
常規的小學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出現了明顯的應試化教育問題,即根據語文考試去組織教學活動。但是,常規的小學語文考試以語文理論知識為主,需要小學生大量識記語言材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由此組織了“灌輸式”的教學活動,一五一十地解釋每一個語文知識,卻沒有認真考慮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脫離了現實需求,使得語文教育漸漸出現了“重知識,輕實踐”的教學問題,難以真正培養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新課改下,教育部已經將培養與優化小學生的語言能力作為最基本的教學任務,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優化小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
一、豐富口語交際,優化學生表達經驗
雖然表達形式十分豐富,但是口語表達卻是最為重要、最為普遍的表達形式,也是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本前提。常規的小學語文教學以教師主講、學生聽講模式為主,小學生很少會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需求,表達經驗不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優化小學生的口語交際經驗,使其在交際活動中分析如何才能準確、有效地傳遞個人觀點、闡述個人訴求,由此優化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就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便以“口語交際”欄目設計了教材內容,便于小學生積極利用語文所學去完成現實表達,以便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表達水平。因此,筆者會積極利用這一教材資源去組織口語訓練活動。比如,在“口語交際:我們做朋友”一課教學中,筆者便組織了“我是誰”這一口語訓練活動,鼓勵小學生輪流到講臺上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興趣愛好、個性特長與交朋友的需求。如此,學生不僅可以使用口語資源去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還能增進生生了解,使其快速交到好朋友。另外,在語文課上,筆者也會及時豐富學生表達的機會,鼓勵小學生自主表達個人知識疑問,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與心得等等,以便更好地優化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拓展訓練形式,保護學生表達欲望
人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多么洶涌澎拜,腦海中產生了多么豐富的想法,如果缺乏真實表達,那么也無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豐富語言交際訓練活動,同時要注意拓展訓練形式,尤其是要利用一些趣味活動來激發出小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切實改善小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其在實踐中總結、內化表達技巧。
就如本班有一部分小學生性格比較內向,面對筆者的時候十分緊張、焦慮,所以很難直接表達自己的訴求,說起話來磕磕絆絆。于是,筆者就鼓勵這部分學生使用文字來輔助口語表達,由此豐富小學生的表達形式,使其樹立交際自信,然后再慢慢地豐富口語表達,直到他們能夠切實表達自己。另外,筆者還會積極開發娛教資源,由此豐富語言材料。比如,筆者有時候會利用民謠、兒歌來組織小學生學習豐富的語言材料,然后據此表達自己的鑒賞感受。或者,小學生也可就自己近期閱讀的書籍、觀看的動畫片或者電影進行生活分享,表達自己的觀影感受與讀后感,由此豐富表達經驗。
三、堅持因材施教,優化學生表達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需求,彰顯人文關懷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我國教育部也提出了公平教育、個性發展等生本理念,需要從小學生的個體需求出發,以便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小學生在語言表達中所遇到的問題十分復雜,且并不一致,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關注小學生的真實需求,由此優化與改善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就如本班學生在表達活動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而筆者也會以事實為基礎,積極優化學生的表達訴求。比如,有的學生不會說普通話,與長輩之間的交流以家鄉話為主,所以他們不愿意開口表達。對此,筆者先是以家長話作為交際語言,拉近了師生距離,然后再客觀指出使用普通話來表達自己、參與交際活動的重要性,一直鼓勵學生、賞識學生,直到學生養成了用普通話去表達的習慣。另外,有的學生的口語發音不標準,所以筆者便對此進行了一對一指導,還使用手機錄音軟件錄制了音頻資料,以便學生及時對比、反思與改正。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優化學生的表達能力實則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保證學生可以通過語文學習實現終身發展的直接體現,將促使小學生受益一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則要積極豐富表達訓練,觀察小學生的表達行為,對癥下藥,切實優化小學生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思考[J].學周刊,2018(28):88-89.
[2]王東明.基于小學語文教材 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