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摘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指導方針,但勞動教育在以往的小學教育教學中經常被忽視,容易出現小學生不會勞動也不愿意勞動的消極思想,進而會導致學生不珍惜自己或他人勞動成果的現象出現。教師應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為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教師不僅要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實施進行,還需要有學生家長的全力配合,與家長達成勞動教育的共識,建立起家校合作模式,發揮出教育合力的巨大優勢。在家長和學校聯手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為學生的勞動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從家校合作的方向出發,提出幾點有效措施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此來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學語文;勞動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趨勢,家校合作模式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應用的非常廣泛,無論是從課程內容、作業形式還是在各種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家校合作在其中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想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家校合作模式就必不可少。眾所周知,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有更直接的引導作用,本身的課文內容都是在傳授學生不同的人生道理。對于勞動教育,語文學科自然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所以教師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正確的勞動觀念,在與家長的緊密配合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形成勞動意識,全方位加強學生的勞動技能,并通過積極的勞動,磨練學生的意志,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在家校合作模式的作用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有以下三點特別突出。
一、開展豐富的勞技活動
教師應從每個學生的自身興趣點出發,選擇各自感興趣的勞動技能加以鍛煉培養。通過家校合作,讓家長也能在生活中加強對學生的正向引導,培養學生想要學習的生活技能,比如烹飪、縫制、打掃等項目,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學生會對自己的勞動出成果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這樣能夠激勵他們進一步完善勞動技能,增加學生的勞動熱情,從而加強了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在合適的地方展示學生所學的勞動技能,學以致用,提高語文課堂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縫紉小巧手”班會活動,生活中離不開縫紉,學生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縫紉一件家居用品,經過不斷的練習學會家長的縫紉技巧,并且將縫制好的物品拿到班會上進行展示與評比,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勞動的熱情,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通過與家長的合作,充分加強了學生的勞動教育,并增加了學生的生活技能,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加強課程內容的運用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了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教師要挖掘出其中的顯性資源并加以運用。例如,二年級上冊語文課程《媽媽睡了》一課,這篇課文主要是講孩子描述媽媽熟睡時的模樣狀態,表達了濃濃的母子之情。教師通過課文內容向學生講述母愛偉大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想到自己的父母平時對自己關愛時的模樣,加深學生對父母愛的理解。為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教師還可以開展“媽媽爸爸我幫你”為主題的家庭活動,讓孩子在家里幫助父母完成一件家務活動,可以是打掃家里的衛生、幫忙做早餐、一起種植花草等方面,教師要與家長做好相應的溝通,以家校合作的模式充分進行教育指導,讓家長與學生一起完成一項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對孩子深切的愛,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形成勞動意識,能夠幫助父母做家務,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所以教師可以從語文課本出發,加強與勞動教育的相關聯系,并進行合理運用。
三、創造勞動生活的實踐
對于學生的勞動教育可以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平時的教室衛生打掃、幫助父母做家務等都是勞動教育的具體表現,除了以上這些方面的應用,教師還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些,讓學生意識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小小努力也能改變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環境,讓學生建立環保意識,并發現生活中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并從自身開始改變,為環境建設出一份力。例如,四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我們與環境》一課,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開展一次植樹活動,并且融入家校合作模式,讓家長與學生一起為地球種一顆樹,本次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樹立環保理念,并很好的運用于學習生活中。教師還可以創新出不同的勞動實踐內容,加強學生的動手勞動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校合作與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密不可分,教師應從語文教學的內容出發,不僅要加強課程中對勞動意識的體現,還要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勞動教學中去,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從而加強對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祝傳發.在家校合作中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技能[J].教育科學論壇,2015,(24):21-23.
[2]江潮.當代小學生勞動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西桂林市五所小學為例[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