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飛燕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問是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維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接受學生反饋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課堂提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一種教學藝術,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扎實訓練、檢驗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增強師生互動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啟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獲取反饋信息,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較低,不少老師對數學課堂提問還存在敷衍的心理,甚至還存在一些誤區。本文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入手,探索課堂提問方法和技巧,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 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9-0078-02
1.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提問中重數量輕質量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師生的互動。因而,有些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衡量一堂課學生活動是否豐富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有時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交流頻繁,實際上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
(2)重提問而輕反饋
一些老師也在課堂上認真準備一些問題。當學生回答時,他們經常被單獨留下。有時學生只是回答,老師拿著學生的答案,說到最后。從長遠來看,學生不能參與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但很容易使學生對問題麻木,依賴教師的自我回答。
有些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尤其是在對以往知識的回顧當中,常常會先叫起某位同學,然后再提出問題要求回答。一方面,被點名的學生不知所措,而其他同學則不會對問題加以思考,而僅僅充當了聽眾的角色,而缺乏對以往知識的自主性的回憶。
(3)盲目提問,讓學生回答無從入手
有的教師過多地提一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問題。有的只注重問,不注重講,簡單認為提問數量多就是啟發式教學。從表面上看,提問多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看似熱鬧,實際上并無實效,長此以往,反而會使學生養成輕浮態度和懶漢思想。
(4)假借提問而懲罰學生
給學生個“難堪”,這不僅不利于教育學生好好學習,而且往往引起學生反感,嚴重妨礙師生關系的和諧。
2.有效提問的特征性
(1)目的性
任何一門好的數學課都應該有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每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一步一步地進行。因此,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也就是說,當學生思考問題并回答問題時,他們可以立即判斷學生是否知道或理解了某個知識點,是否掌握了某種數學方法,是否真正掌握了數學思想。即使答案是錯誤的,也會揭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針對性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數學問題,當然是為學生思考并回答,因此,老師的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任何太難或太簡單的數學問題顯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當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認知水平,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因人而異。
(3)激勵性
在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體。因此,老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老師的問題不能起到引導激勵效果,將會很難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自然不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不僅要注意問題的知識,還要考慮提問的藝術。他們應該盡力擁有幽默感和興趣。
(4)梯度性
提出的問題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問題提得太難。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對象之間,有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設計問題要尋找這個“發展區”,提出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出現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的點撥,像疏通河道一樣,幫助學生理順思路。
3.有效提問的技巧
(1)把提問情境化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高中數學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照本宣科,則課堂會顯得枯燥乏味。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創設情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活躍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例如,在研究“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和”時、在設計“算法的程序”時,教學情境均可以引入“印度國王向國際象棋棋盤放麥子的故事”。
(2)把提問梯度化
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即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抓住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設計的提問能反映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還要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能力,使學生回答問題可以找到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要難度適中,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對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喪失信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難點問題,要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系列提問,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難點。例如,在教學“求函數值域”時,按以下順序設置問題:① ;② ;③ ,就是由易到難的問題設置。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難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3)把提問探究化
使課堂提問具有啟發性和探索性。有效性的課堂提問不僅要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使其知識內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維,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例如,在學習“由函數 的圖象求解析式”時,學生在掌握了“代入法”之后,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做函數 的簡圖時,我們采用了“五點法”,那么由函數 的圖象求解析式時,我們是否也可以采用“五點法”?五個點的位置有什么特征?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去探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設置的提問還需問在學生有疑處,有疑問才會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不僅使學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4)把提問評價化
有效的課堂提問需要有效的評估。教師在提問后應做出適當的評論。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但什么是有效的評估?教師的評價必須明確,即積極和定性,教師不能回避評價。正確的答案應該是肯定和贊揚,而對于回答不全面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進一步激勵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如果答案是錯誤的,應該明確指出,但是教師應該考慮到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所以教師應該注意語言的藝術性,注意方式方法。教師應充分肯定和表揚答對正確、見解獨到的學生。總之,評價必須進行,評價的有效性必須達到。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性。只有這樣,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能及時地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創造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使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張奠宙,宋乃慶主編,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美]G.波利亞(G.Polya)著.怎樣解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
[3]孫連眾主編.中學數學微格教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4]羅增儒著.數學解題學引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閆承利 著.教學最優化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