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仕耀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學生寫作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閱讀和寫作一直都是語文學習過程中密不可分的兩個知識板塊,故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重視這兩個方面的知識學習。特別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關于閱讀知識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學生基礎寫作知識的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知識探究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關乎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特別是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細細分析,不管是文章閱讀還是寫作練筆,都是對學生當下對語言理解和掌握的表現。為此教師應當細致準備教學內容,選取最好的教學方法,在相關文本的閱讀中創造性滲透進入寫作知識的教學。從文章的開端文采、主題內容以及收官力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教給學生如何掌握良好的作文技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水平。
一、開端精心雕琢,文章抓人眼球
“好的開頭就是成功了一半。”對于學生寫作也不例外。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文本的閱讀活動,需要時刻注意教學的文段中有哪些非常出彩的開頭,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了解到該篇文章的優點是什么,以及對應的寫作技巧。對于小學高段的學生來說,精彩的文章需要有良好的行文結構,這樣的寫作能夠更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此,可以發現學生精彩的考試文章,必然能夠在給閱卷者極佳的第一印象,瞬間吸引閱卷教師的目光,引導教師繼續興致勃勃地進行文章的品讀。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文章開頭寫作籌劃能力,從而為自己的寫作分數加重砝碼。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經典文章《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介紹這樣“開門見山”的文章開頭。通過教師的教學指導,學生能夠明白好的文章開頭必然能夠抓緊閱讀人的眼球,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去。同時,學生需要具備本文作者的語言簡練的寫作風格,有效提升自己表述相應內容時的語言有效性,沒有教師會喜歡平鋪直敘的內容。學生在進行文章開頭寫作的過程中,可以使用良好的修辭手法或者精彩優美的文字,來有效提升文章開頭的可讀性。經過教師的重點教學,學生學著認真推敲自己的文章開頭,從而有效提升自己文章開端的可讀性。長此以往,學生的文章開頭必然能夠做到“抓人眼球”。
二、主體內容豐富,寫作重點突出
對于一篇優秀的學生作文來說,好的開頭固然重要,但是扎實深厚的內容同樣出彩。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文章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細致分析他人寫作的優點和長處,指導學生認真向他人進行學習。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優秀的文章必然需要學生進行反復的修改,而后才能成為真正打動人心的好作品。故而,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章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指導學生反復推敲其文章中的精彩語句,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和知識理解水平。優秀的文章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辭藻進行堆砌,但是必然會滲透作者的深厚思想情感。故而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思考寫作的內涵,可以引導學生重視文章主體的寫作,既要突出文章的內容厚度,同時要具備相應的情感元素。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老舍先生的名篇《貓》一文時,可以綜合分析該文章的具體內容,來有效提升學生對于語言的駕馭能力。從老舍先生對于貓的動作、形體、等外在特點的描寫,學生可以感受到貓的可愛形象。再到貓的性格特點,以及年幼小貓的生活特點進行描寫,更能夠突出貓的活潑可愛。教師為學生講解為什么老舍先生能夠使用平淡的語言,寫出如此鮮活生動的貓的形象。以此為教學根本,引導學生多重視平常語言的應用,選取合適的寫作角度,進行合理的描寫。以此為基礎,并為學生設計對應的寫作任務。通過教授學生經典的文章閱讀,滲透寫作知識的教學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尾簡潔有力,升華文章內核
根據教師長時間的閱卷工作來看,可以發現好的作文結尾能夠為文章增色不少。為此,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寫作結尾的培養,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結尾創編理解水平。優秀的文章結尾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可以有效升華文章的主旨。為此,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結尾的方法,真正能夠做到“豹尾”,使得自己的文章簡潔但是有韻味。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珍珠鳥》一文的結尾時,就可以向學生介紹關于馮驥才寫作過程中的結尾技巧。在文章的最后,馮驥才只說了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這一句簡單的話作為結尾,就能夠看出馮驥才用筆的老辣。文章的最后是對全文的總結,以此基礎進一步升華了主旨。經過教師的指導和分析,學生能夠掌握自己寫作過程中的結尾創編,選取合適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最終達到文章深化主題的目的,有效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教師指導學生從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寫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指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上進行籌劃,有效提升學生的文章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淼.讀寫結合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5):178.
[2] 李碧.基于文體分類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