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昌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改稿)》(以下簡稱《標準》)中對于該門課程的性質進行了闡述與界定,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容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存在重視科學知識灌輸,輕視科學素養培養的現象?;诖耍疚囊浴稑藴省窞橹笇?,以科學素養培養為導向,以實踐活動為載體,針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展開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活動;實施;改革
2010年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而同期美國調研結果顯示,美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則高達25%。面對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現狀,我們應該秉承“從娃娃抓起”的原則,加強小學科學教學的研究與探索,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鑒于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本文將從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與改革途徑的視角探討如何優化小學科學教學,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開展探索與研究。
一、以觀察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對于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小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前提,對于周圍環境具有敏銳觀察力和洞悉力是小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基礎。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觀察實踐活動為載體,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問題的技巧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自己的“雙眼”和“大腦”來接觸科學、了解科學和走進科學。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科學觀察與研究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我學習了觀察》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水果猜猜猜”的小游戲: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張畫著水果的卡片,并要求每個學生“偷偷”觀察自己卡片上的水果1分鐘之后,到講臺上用三句話描述出這種水果。在這個學生的描述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展開聯想與想象,隨時進行“搶答”“搶答”次數最多,且正確率最高的學生可以獲得“鷹眼”的榮譽稱號。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全體學生總結觀察水果的規律,使學生能夠從形狀、顏色、觸感等多個角度觀察水果,并且注意區分一種水果跟另外一種水果的區別,從而把握每個水果的特點。
通過組織觀察類實踐活動,在游戲的啟發下和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以“觀察水果”為切入點,不僅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技巧,還鍛煉了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為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以討論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探究力
“合作”和“探究”是新課標指導下小學教學的兩大“主旋律”,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討論類實踐活動為載體,為學生的“合作”和“探究”創造空間和機會,使學生能夠在交流與實踐中形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方法。
例如,在學習《水變成水蒸氣》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請大家看老師手里這塊濕毛巾,現在我想讓它快速變干,你能想到什么辦法?這些辦法說明了什么問題?請大家根據各自想出的辦法,總結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通過提出小組討論問題,教師以討論類實踐活動為載體,成功地將學習與思考的主動權由教師手中交到了學生手中,使學生們在各抒己見中開動腦筋,展開聯想,在交流溝通中豐富自己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更為客觀、全面、合理的結論。如此一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也鍛煉了學生好學善問、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
三、以實驗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實驗,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也離不開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可以在自己設計實驗流程、操控實驗環節、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展開縱深思考,得到科學結論,甚至進行科學創新,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教師通過開展實驗類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自驗證的方式,推翻自己的錯誤設想,并逐漸形成正確設想。與此同時,再次通過交流合作,探討驗證正確設想的方法,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科學實驗的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技巧,也使學生養成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態度,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鍛煉。
四、以操作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科學教學中蘊含的道理是抽象的,但是反映科學道理的事物或活動可以是具體的。針對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善于運用具體的事物傳遞抽象的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也幫助學生更好地探索科學奧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手工操作與科學探究結合起來,使學生以操作類實踐活動為載體,鍛煉自身的科學發現力與創造力。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題目為“神奇發聲器”的小組手工操作活動,要求學生利用紙板、皮筋、木棍、鐵片、尺子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工具,制作一個“發聲器”,并嘗試講解自己所制作的“發聲器”的發聲原理。在上述操作類實踐活動中,教師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操作、反思與總結,發現聲音產生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五、以調研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力
例如,在學習《電和我們的生活》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電和我們的生活”為主題,以身邊的親人、朋友、同學為調研對象,針對每家每戶的電器種類、電路設計、每天的耗電量等情況展開社會調查,并形成調研報告。通過組織調研類實踐活動,教師成功建立起生活與科學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對于抽象的電能問題有了直觀的認識,并通過開展調研,進行進一步探索,從而使學生養成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探究科學的能力和習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標準》為指導,以科學素養培養為導向,以觀察類、討論類、實驗類、操作類和調研類實踐活動為載體,針對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展開研究與探索。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屠利峰.蘊育科學素養 奠基科學人生——探微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7(02).
[2]魏聰聰.少年兒童科學素養教育研究——基于對307名五年級小學生的調查[D].河南大學,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