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輝
【摘要】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制度建設。但農村初中的實際教學開展會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和社會三個方面闡述了影響農村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因素,希望能有效推進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影響因素
中考招生制度雖然不像高考那樣被視作教育改革中“牽一發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但綜合素質評價也是其中頗為關鍵的一個環節。用中考這一“指揮棒”促進學校、家庭、社會重視學生道德品質、公民素養、身心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狀況,能夠推動素質教育的進一步開展。同時,促進初中學生的協調、健康發展也是中考改革的一大進步,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大舉措。隨著國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臺,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各地的評價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相關的保障制度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出現了形式主義傾向,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質量以及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進程。
一、教育主管部門
1.資源保障不均衡
雖然國家在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策略,但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一直存在,甚至同一地區的各學校之間也是不均衡的。其中,好的學校占據好的資源,各方面的開展都得到了較好的保障,而好的生源就會往這些好的學校集中。辦學條件差的學校由于辦學效果不好,更得不到政府、社會的更多資源,因而會變得更差。例如,城市某些學校建得如同花園一樣,各種教學設備非常的現代化。而某些農村初中的運動場修修補補,音樂室只是一間空空的課室,舞蹈教室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更別提各種體育器材、樂器等。這樣如何能保障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呢?
2.部分領導的認識不夠充分,教育功利化
例如,有些領導提出了“三年振興初中”的決策,要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三年的時間改變的可能只是學生的成績而非學生的綜合素養。初中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但初三又承擔了選拔人才的任務,主管部門的取舍也將對素質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市對初三的中考有“三率”的考核指標,同時也對課程的開設及落實進行了明察暗訪,采用一票否決制,但是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二、學校
1.執行力不夠
部分學校片面地追求“三率”,而使一些課程如綜合實踐、音樂、體育等課程沒有按課時數、 按學科開設齊全。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這些學校只是在課程表上安排了相應的課程,但實際的課時內容卻是其他文化課內容。并且,這種現象不是一兩所學校的個別現象。還有一些學校的素質評價不具有連續性,如初中的體育中考。初中的體育課是按教學內容和課時數來安排的,但體育中考過后,部分學校馬上會把體育課改為其他課,導致一些學生在體育中考以后身體素質明顯下降。
2.評價標準缺乏統一性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標準不統一,什么是優?什么是良?什么是合格?什么是不合格?有什么相關的證明材料?各所學校沒有統一標準。或者說,有些農村初中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標準,這使評價結果缺乏橫向的可比性,影響了它的信度與效度,對工作造成了干擾,導致農村初中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呈現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特點。
3.操作難度大,程序復雜
實施了綜合素質評價以后,教師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學工作,又要不斷地學習。他們已經十分忙碌了,然而綜合素質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觀測記錄,還要對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合作探究、創新實踐、運動健康、審美情趣等方面進行觀測記錄、性質評價和過程性評價。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精力,但農村初中教師每周的課時量相當大,根本沒辦法真正進行操作,如果有記錄,可能也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做的資料而已。
4.評價效果失真,不可靠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持續上升的過程,教師不可能持續跟蹤該學生一生。尤其是個性鮮明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標準難以把握。例如,一位行為習慣較差的初三學生,初一的教師認為他比以前乖了,但語文教師認為他不好,數學教師認為他不錯,英語老師認為他成績不好,班主任認為他能主動幫忙做事。因此,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標準、權重比例以及內容的合成都應該有所不同。
綜合素質評價應由教師、學生、同伴和家長等多個主體來參與,使評價成為多主體共同參與和協商的活動,通過參考各主體的評價結果,形成統一的評價等級。在各地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中,對各主體評價結果所占權重的劃分并不相同,使評價操作的客觀性難以保證。從實際情況來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并不一定有利于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在學生自評和家長評價時,由于利害關系的影響,在涉及畢業與升學大事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由于往往注重成績和等級,可能會導致在評價中出現誠信問題。學生自評會出現自己給自己“貼金”的現象,學生互評也會因為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親疏程度不同而出現不客觀的問題。
三、家長和社會
參與農村初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數量與以往的考試評價相比大大增加了。除了相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外,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乃至社區人士等都成了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但實際上,農村的很多社區人士最多可能擔任的僅是義工的角色,他們對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并沒有加以重視。而家長難以準確地理解綜合素質評價本身的目的與價值,致使他們在評價過程中出現與評價目的相違背的行為。例如,部分家長將綜合素質評價中的“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理解為體育和美術、音樂特長,他們把它作為獲得評價優勢的著力點。這一問題的出現使綜合素質評價不但沒有達到讓學生自由發展興趣愛好的目的,反而產生了不良競爭的導向作用,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更有個別農村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文化課成績好能考入重點高中就行了,對于其他的評價則漠不關心,或者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進行評價。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會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極易產生不客觀的現象。因此,我們要提升各方面的認知水平,認真理性地看待綜合素質評價,科學地利用它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雙喜.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