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莉

摘 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教學理念。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推進,這一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本文從新課標理念出發闡述了小學數學課堂中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策略,而后以人教版四年級《三角形的內角和》一節為例探討了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標;主體地位;教學心得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教學理念。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推進,這一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本文主要基于筆者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就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作一較為系統的探討,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一、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策略
所謂“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灌輸”色彩過重,很大程度上學生淪為了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呆板沉悶,不利于學生課堂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誠然,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有著授課效率高、利于升學率的優點,但從新課標理念都的要求而言,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進一步而言,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基本的途徑就是新課標中所指出的,“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難度不大有適合探索學習的課程章節,可以為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堂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去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從而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可以說是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策略。下面我們結合課例來加以較為具體的探討。
二、例談課堂教學中如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一)合理設置課堂學習任務
上文指出,“可以為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堂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去完成”,由此而言,教學的關鍵就在于學習任務的合理設計,因為在這種新模式下學習任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核心。通常來說,應當基于教材上的知識生成思路,設置成具有合理梯度性的一系列任務,要能夠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指引,同時也便于教師基于學生的任務完成成果開展針對性教學。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三角形的內角和》一節,其學習任務可設置如下:
任務一:組內每人畫出三個三角形,分別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通過測量和計算,看看它們三個內角的和各是多少度。組內討論形成一致的答案。
任務二:從自己所畫的三個三角形中任選一個,將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看拼成一個什么角。組內討論形成一致答案。
任務三:先獨立完成下面的兩道題,然后組內討論形成一致答案。
1.下圖中∠1=140°,∠3=25°,則∠2是多少度?寫出計算過程。
2.將下面的三角形沿虛線剪成兩個小三角形,兩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度?
結合教材就一目了然,上述任務的設計全然依循于教材上的知識呈現思路,其中任務一和任務二來源于例6,任務三就課本68頁的做一做。由該節任務即可看出,學習任務的設計實際上是很簡單的,某種意義上是對教材上知識呈現思路的一種合理表述,其基本的指向是便于學生進行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學習,即能為學生提供清晰明確的學習指引。任務設計好后做成多媒體課間,以便課堂上向學生呈現。
(二)課堂上的基本教學過程
課堂學習任務設計到位后,課堂的具體落實實際上是很簡單,在導入課題并將學生分組后,即可展開正式的教學。一般來說,應采取逐一出示任務的方式,每當學生完成任務,教師都要綜合各組的任務完成成果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探究過程。宣布某一任務階段合作學習結束的時機要綜合考慮各組進展情況及整體課堂進度安排而定。在本文案例中,幾個任務都不難,但針對每個任務的階段教學中,教師仍要注重知識點的提煉、總結和強調,并通過適當的再闡述使學生切實理解。該節內容簡單,重點知識也就是“三角形內角和為180°”,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測量、計算和拼角的過程中體會三角形內角和的規律,這主要是針對任務一和任務二,任務三則是對規律的應用,難度不大,但仍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一定挑戰性,教師要做好這兩道題目的講評。
如上所述,本文從新課標理念出發闡述了小學數學課堂中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策略,而后以人教版四年級《三角形的內角和》一節為例探討了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教學實踐多加思考和總結,以期落實新理念,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紅.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培養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 13(3):215-215.
[2]王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J]. 新課程(上), 2016(2).
[3]陳天軍.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J].學周刊,2017(15):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