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訂單式”培養模式是目前高職教育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訂單企業和學生都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既能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又能幫助學生提前適應就業崗位,還能解決企業的用人短缺。高職院校稅務專業在實行“訂單式”培養過程中,要建立和完善“訂單式”培養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促進作用,推進實用型課程體系的建設,確保實習實訓真正落到實處,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適用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內涵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指院校根據企業的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制”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校企雙方在平等自愿,友好協商的基礎上簽訂訂單培養協議,針對行業企業需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實習實訓、考試評價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齊抓共管。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有效途徑,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高職教育“訂單式”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主要內涵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企業不只是單純地接收畢業生就業,而是要派專人全程參與人才養規格的制定、實用型課程體系的設計、突顯企業業務流程和企業文化的課程開發、實訓教學環節和人才培養質量考核評估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感受企業文化,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同步。
第二,“訂單式”培養模式的主體是學校和企業,學生的學習場所分為在校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校企雙方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按照用人單位職業崗位群培養目標,,對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相統一,學生畢業即可上崗,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二、高職院校稅務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稅務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適應現代涉稅服務行業發展所需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較高的稅務實踐能力,熟練掌握稅法、會計、涉稅服務與咨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獨立勝任稅收征管、稅務咨詢、稅務會計、稅收籌劃、涉稅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學生畢業以后可以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涉稅風險自查和稅務會計核算等工作;在中介機構從事稅務咨詢、稅收籌劃、涉稅服務等工作;在稅務部門從事稅收征管工作;從事其他與稅收相關的工作。
為了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很多高職院校都進行了“訂單式”培養的探索和實踐。我院稅務專業也與武漢江城易橋企業服務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度合作,簽訂了第一期“神州易橋”訂單班合作協議,首期招生為30人。實踐表明,“訂單式”人才培養,改變了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體現了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以就業為導向的稅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還存在一些亟需改進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內部機制不完善,缺乏能動性
目前,由于高考人數減少,本科招生改革,高職院校在嚴峻的招生形勢下,以就業為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吸引優質生源的有力抓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紛紛與行業企業合作,開設各類“訂單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是,“訂單式”培養運行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受政府財政的制約,行政化觀念濃厚,很難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考核評價、實習實訓、就業保障等方面進行重大突破。對于合作企業派到學校參與實訓教學的兼職教師難以在待遇上給予平衡,對于合作企業對學校場地、設備等特殊需求難以及時滿足,學校的制度文化與企業的制度文化相差甚遠,“訂單式”培養的長效性缺乏有效保障。
(二)企業被動參與“訂單式”培養,缺乏積極性
由于稅務專業的就業崗位主要是企事業單位的財稅崗位和涉稅中介行業的專業技術崗位,知識性比較強,涉及商業機密保護程度較高,單個企業的用人需求量不是很大,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的意愿不是很強烈。即使有一些企業愿意與高職院校進行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受教育教學觀念、利益追求、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約,企業和學校難以形成合力。企業認同學校的理論培養體系,學校難以滿足企業的實踐培養需求,導致企業本來就不高的合作積極性又打折扣。企業的工作人員由于工作任務繁重,沒有足夠的精力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校企共同編寫教材、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開展涉稅項目、共同建設專業、共同參與育人的深度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機制。
(三)學生頂崗實習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
“訂單式”培養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按照企業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習實訓等環節掌握實際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三年的時間里,既要學會涉稅服務的理論知識,還要學會涉稅服務操作技能,時間上比較緊張。有一些實訓環節安排在暑假期間,部分院校出于住宿管理、交通出行等安全方面的考慮,真正實施有一定的難度。而企業往往是在業務比較繁忙的時候才讓學生進入實習,沒有考慮學生的理論學習進度和認知規律,這種實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崗位認知實習,從事的是一些簡單、重復、專業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學生難以真正接觸專業實踐機會,不能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有機地結合,學生的頂崗實習缺乏實效性。
三、深化高職院校稅務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稅制結構的重大變革,涉稅服務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對比美國稅務代理人員,中國未來將需要300萬名左右的涉稅專業服務人才,而目前,我國涉稅專業服務人員才20多萬人,與需求量相差甚遠。為了完善稅務專業人才培養,為社會供應更多的財稅專業人才,必須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通過搭建“訂單班”平臺,企業與院校“共培共管”,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較強實操能力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一)建立和完善“訂單式”培養運行機制
雖然高職院校與企業是兩個不同的社會系統,兩者在社會職責、目標定位、利益追求以及運行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兩者也有利益共同點,高職院校能為按照企業需求為企業培養有用的人才。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如果能很快適應企業工作崗位,既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也節省了企業的新員工培訓成本和人力資源管理費用。
“訂單式”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校企雙方需要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在校企合作模式、學生就業保障等方面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學校、企業及學生三方面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要去行政化,合理利用企業的實踐教學資源,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訴求,保障企業派到學校參與人才培養工作的兼職教師的課酬待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要去功利化,充分利用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人才培養優勢,從自身人才儲備和人才需求的長遠利益出發,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
(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促進作用
目前,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咨詢公司及一些中小企業對“訂單式”培養模式認可度比較高,但單個企業的需求量比較少,單獨開設“訂單班”的可能性不大。對此,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溝通和協調作用,行業協會及時與企業進行溝通,搜集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進行匯總,由行業協會根據匯總的企業用人信息與高職院校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學生畢業以后,由行業協會與企業進行對接,分配就業人數。
(三)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扎實推進課程開發
“訂單式”培養模式是為企業“量身定制”有用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協議簽訂以后,應由學院牽頭,組織召開由學院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企業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業務骨干等組成的訂單人才培養交流會,按照用人單位職業崗位群培養目標,對三年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進行分解和重新整合,設計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有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力爭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能力和傳授知識相統一。
課程體系重新設計之后,校企雙方應該按照職業標準,由學校骨干教師和企業業務能手共同編寫適合訂單班教學需要的教材。教材內容既要體現涉稅行業基本理論知識,又要融入企業文化及管理特點。在專業課程方面,應當以企業真實的涉稅案例資料為依托,將工作場景融入課堂,重點培養學生專業技能。企業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提取工作案例,作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依據。
(四)認真落實實訓教學安排
實施“訂單式”培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讓學生畢業后能夠零距離上崗。為此,校企雙方應當加大對實訓教學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實訓教學安排。
在實訓環節,校企雙方按照崗位認知實訓、校內實訓和頂崗實訓的運行模式,在崗位認知實訓環節,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合作企業的工作現場,直觀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
在校內實訓環節,由學校安排教學能力強的骨干教師,企業安排業務水平高的技術能手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共同承擔實訓教學任務。
在頂崗實習環節,企業承擔著為學生提供實習條件和實習崗位的主要義務,學校要主動配合企業,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幫助。比如,寒暑假期間,企業安排實習學生住宿有困難,學校應該為學生住宿提供保障。企業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與學校專業老師進行對接,以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對實習學生進行崗位指導,提高學生的崗位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建議[J]. 唐宇翀.教育現代化.2018(2)
[2]“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合理運行機制探索[J]. 趙平. 職教通訊. 2016(14)
[3]高職校企合作訂單班的探索與實踐[J]. 劉麗娜. 教育與職業. 2013(11)
作者簡介:湯玉梅,湖北財稅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財政稅收,高職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