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舒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的文章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良好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的集大成者,成為中學階段德育教育滲透的關鍵環節。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師要善于挖掘中課文中的德育教育因素,持續不斷地向學生滲透,并以身作則、躬親示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
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學宗旨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語言文字知識,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還要借助語文教學的平臺來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使得學生能夠在無形中得到價值觀和思想的熏陶,形成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中學語文教師要其作為教學基本指導思想,構建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幫助學生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之人。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在中學德育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來探討德育教育滲透的方法和路徑。
一、發揮榜樣的作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
榜樣的作用在長期以來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運用這種經典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挖掘榜樣,讓同學們可以在同伴中找到學習的典型,做到相互促進、優勢相長,在循序漸漸中提升自身的素養和品質。榜樣帶來的激勵作用是無窮的,如果我們能夠學生能夠向著一個自身崇拜、喜愛和尊敬的榜樣學習,那么他們就能夠在無形中接受到正確的思想熏陶和行為引導。對于中學生來說,教師的榜樣作用顯然是最大的,他們一方面從教師那里學習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還受到教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除了班主任之外,語文教師的影響可謂是最顯著的了。語文教師在中學生眼里是飽讀詩書、通曉古今、能言善辯的人,教師的風度儀表和言談舉止往往是學生們聚焦的焦點,能夠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以后的人生中多年不忘。所以,要針對學生這樣的心理特征來發揮教師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引導,讓教師真正地發揮出自身靈魂工程師的作用。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主導者,在生活過程中是熏陶者,他們需要嚴格地約束自身行為,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地做到言傳身教,給學生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二、結合語文課程具體內容,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很多語文課文本身就是良好的道德教育素材,中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地運用這些資源,結合恰當的教學手段,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該篇文章語言優美、情境超脫,給人世外桃源、超凡脫俗之感,能夠在無形中激發出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能夠讓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強烈的熱愛之情,進而體會到生命的美好,激發出熱愛生活的情感。當代中學生從小生活在優渥的物質條件之下,良好的居住空間一方面帶來了便捷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卻也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使得很多學生在無形中積累了壓抑、孤僻的心理,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來引導學生去思考自身生活環境和作者所描述環境支架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寫作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進而讓學生去思考自身在和平年代應當以什么樣的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生開始思考自己還不是要用物質至上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一些行動,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引入其他的價值觀念,進而扎到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價值觀念。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文章往往是作者整篇文章中的精華,如果教師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傳輸的價值觀,要對文章內容的細節進行補充,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使其能夠在靈魂和思想上得到升華。
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習題進行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不僅僅要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更要從課上延伸到課下。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完成各項布置的練習任務的過程。在測試和練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精神高度集中,教師也將測試和聯系作為檢驗其文化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但是普遍認為將之作為德育教育滲透的方法有失科學性,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其實不然,語文聯系和測試的內容大多為閱讀和寫作,在設計測試和聯系內容時,教師可以思考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父親或者母親的作文,可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半命題作文,可以結合近年來盛行的圣誕節、感恩節等節日讓學生探探對傳統節日的看法。在這樣的寫作和聯系中,學生能夠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寫作中融入真情實感,并引導學生相互分享觀點、彼此尊重觀念。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滲透到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滲透到測試和寫作環節。
四、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進行道德教育
中學語文課堂是由一篇篇文章串聯而成,教師講解課文的過程中,就可以將思想道德教育元素滲透其中。教學內容和德育教育內容的滲透可以一并進行,使得學生深刻地感受到課文中傳遞的情感和價值。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體驗,是從內心深處激發動力的根源。情感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幫助學生智力轉化的重要推動力,是形成學生積極向上思想態度的原動力。小說、記敘文等文體作品的教學,教師要注重情感性教學的開展,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和課文內容相似的意境,在作者、學生、教師之間形成強的情感共鳴。教師要讓教育在自然而然中形成,而不是強烈地對學生進行灌輸,要求學生應該怎么樣,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反思、思索。
總而言之,中學語文教師要在具體教學內容的指引下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要將語文之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來,使其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在立德樹人的原則下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同時,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道德修養、為學生樹立榜樣作用,將德育教育全方面地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
參考文獻:
[1]任守燕,黃文博.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17(24)
[2]孫鳳琴.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19)
[3]丁海燕.論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旬).2012(08)
[4]王本華.從八大關鍵詞看“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J].課程教學研究.2017(05)
[5]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樹人系列活動——開展真語文大討論[J].語文建設.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