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珍
摘要: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僅僅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充分發揮班級責任小組中各位科任教師的管理作用,與班主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讓班級管理富有成效。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探討科任教師如何有效參與班級管理。
關鍵詞:科任教師;有效參與;班級管理
一、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理論基礎
(一)群體動力學原理
群體動力學即研究群體對個人影響作用的理論。這一原理在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運用上,主要體現在《大型學校年級組建設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該研究者認為,群體動力學原理對教師教學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若教師間能很好地交流合作,教師間共同性的教學特征就很容易形成。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另外,群體動力學也為研究教師群體凝聚力強弱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名“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名“羅森塔爾效應”,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有效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交流互動與二者關系的巧妙處理。教育心理學對“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揭示,證明了師生關系對班級管理效能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全員參與”。以顧吉祥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班級管理的組織系統是一個開放的、錯綜復雜的系統。對班級管理意味著該系統中內部成員(學生、班主任和班級科任教師)和外部成員(學校其他老師、家長等)全部行動起來,以提高班級管理效能。
二、科任教師對班級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科任教師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執行者
教書與育人是統一的,不能把二者人為割裂開來。作為科任教師,不能認為自己的職責只是備課、講課,而諸如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觀、人生觀教育,乃至課堂紀律的好壞都是班主任的事。其實,科任教師同樣擔負著雙重角色。在完成本學科知識講授的前提下,還應時刻觀察授課班的各種動態,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主動扮演管理班級的角色。同時,要和班主任在管理上做到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向上的良好心態。
(二)科任教師是班級問題的主要發現者
學生在科任教師面前,一般沒有思想顧慮,所流露的思想,所表現的行為,常帶自然色彩,很少有虛假現象。因此,科任教師對于學生在情感的接受度上較之班主任有一定的優勢,而這種優勢往往會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積極力量。這種情況下,科任教師也最容易發現班級中所存在的問題,并與班主任共同商量解決辦法,不至于使問題進一步擴大和惡化,班級管理工作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任教師是班級活動的重要參與者與組織者
科任教師積極參與任課班的活動,還會加深師生間的了解和信任。在活動中,科任教師把在課堂無法展示的才華展示給學生,直接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苦樂。這樣,科任教師與學生不僅是師生關系,還是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的不斷融洽,會促使學生更積極地配合科任教師的教學和管理,使班里的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三、科任教師有效參與班級管理的具體方法與途徑
(一)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要加強合作,變班級線型管理為網狀管理
1.明確角色責權,切忌喧賓奪主。在教學中,科任教師不能因自己在學生中影響力較大而隨意干預班主任工作,要明白科任教師與班主任是一種合作協助的關系,是相互合作而不是喧冥奪主。
2.深入了解,保持一致。科任教師要主動通過班主任了解自己授課班級的工作計劃、活動安排和上學期(年)班務存在的問題及所采取的措施。同時,要主動向班主任談自己本學期(年)的工作打算,以期得到支持。
3.相互學習,共同探索。科任教師可針對班級狀況,將自己對班級管理的設想及其他班主任的有效做法,用適當的方式向班主任提出建議,主動向班主任反映自己覺察到的近期班風動態和學生學習狀況,與班主任共同分析所授學科質量高低的原因,征求班主任和學生對自己的意見。
(二)樹立與提升科任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的個人魅力
1.以人格魅力征服學生。從教學實踐中感知,科任教師無形中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學好本門課程上,更滲透在學生的思想領域和精神心理層面。基于青少年身心不成熟的特征,教師的很多方面(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價值信仰等)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原材,所以作為教師要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爭取成為學生的“身心保健者”和“心理維護者”。當然,這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示范策略,是范例功能的有效發揮,這樣的指導和引領對學生更具價值和意義。
2.恰當運用課堂管理策略與溝通技能。在面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時,切忌將矛盾與問題激化或向班主任“告狀式”、“粗暴式”地反映和轉交,而是盡可能課內“消化”。此時,有效的溝通技巧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非語言刺激的消極影響最小,所以非語言刺激可作為科任教師的首選,若無效,則采用語言刺激。總而言之,“針鋒相對”是此時的大忌,在尊重學生主體性與自主性的同時,使課堂保持高效有序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3.建立積極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一個成功的教師,會因時、因境將嚴格與熱情相融合。課堂上,需保持“教師”這個角色應有的形象;而在課外,則需要與學生作更多生活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價值的互動。這些交流與互動,使老師更多了解到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從而加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使科任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更為有效。
(三)建立并完善評價管理制度
現行的班級管理模式忽視甚至排斥了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可能性與積極性,同時,又缺乏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對科任教師的職責范圍不予明確。要知道班級病無論進入哪一個階段,首當其沖必須研究的不是就事論事地處理問題學生,而是尋求整個班級制度的變革。介于此,一方面應創新評價機制,通過制度約束外力驅動,使教師產生危機感和緊迫感,變壓力為動力;另一方面,要引進激勵措施,將科任教師的福利、待遇與班級管理成效掛鉤,評價標準與班級整體表現結合,充分調動起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讓科任教師把參與班級管理從當作一種幫助轉變為一種責任,從而強化其班級責任感與歸屬感。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就是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與終端相結合的原則,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師專業化素養及其班級管理能力的基礎上,對班級管理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從而全面提高班級管理效能。通過不斷的理念創新和制度探索,科任教師會以更恰當、更科學的方式來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鄧紅艷.科任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的困惑與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09):53-55.
[2]蒲英杰.淺談班級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0,(03):15-16.
[3]彭亞青,張奎陽.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