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艷
摘要:語文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語文課本知識和自主閱讀課外讀物,探索語文知識,培養自覺學習語文的一種習慣與能力。小學階段是人的初始學習階段,教師要運用策略,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
關鍵詞:策略;小學語文;自學
引言:
小學教學階段,學生需要初步掌握閱讀技巧,寫作技巧,口語表達技巧,這些技巧奠定了以后學習語文的基礎。而在現今,語文越來越受到大眾的認可與重視,語文的教學時間在整體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即使語文教學時間非常多,知識卻是無極限的,教師的知識范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學生需要自主探索,從而掌握更多的知識。而且教師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學生學習語文。因此,教師需要探討如何運用各種策略,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一、啟發學生養成自學意識
中國教育在傳統私塾教學的影響下,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法,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中心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將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看法、觀點。教師在啟發學生時,要從“激發學生思考”這個角度入手,提出的問題要能夠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適合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不能刻板,一味地強迫學生去理解文章的中心含義[1]。例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文中,先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找關于孔子、老子的背景資料,學術成就,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一起分享。教師講述孔子拜師路途艱辛時,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環境,比如說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孔子為了趕路他經歷了怎樣的苦楚。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補充下面的內容。適當轉換情景,讓學生自由地闡述自身的想法,課堂氛圍會變得更加融洽。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之間有了一個相互交流的機會,相比起單獨聽教師的講授,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相互碰撞,對學生來說更加有樂趣。在學生心中,會樹立起一個觀點:通過自身的思考也能夠學到很多,也更加有樂趣。那么學生就初步形成一種自學意識。
二、建立自學語文的自信心
中華的語言文字有著深刻的內涵,因此,學習語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學生有了一個意識后,開啟自學的過程。在剛開始的學習中,因為語文學科的知識結構過于復雜,可能會有學生對自主學習語文,心生畏懼。學生受限于自身的年齡,知識結構,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多有困難,這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始終要記得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特別是對于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講,教師不能急于教學進度,為學生留出充分自學的時間。還需要善用教學方法,注意到小組組合學習的利處,發揮組員間的協調配合作用,使學生意識到自學的樂趣,才能夠建立起學生自學的積極性[2]。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肯定學生的自學效果,學生會更有自信。樹立自信心最關鍵的一點是,一定要肯定學生,學會表揚學生,不能在課堂中直接否定學生的想法,要保護好學生的求知心理。
三、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自學方法
當建立起學生自信心后,好的學習方法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教學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是要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轉化成教學方法教授給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還不夠成熟,需要老師作一位指引者,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方法。好的學習方法是進行高效自學的保證。例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小學生自學課文是一項對學習語文非常有用的良好習慣,而默讀就是一種有效方式。默讀指的是不發出聲音,學生通過整體閱讀后了解文章的內容。因為小學生沒有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在默讀時,思維容易從課本偏向其他地方。教師可以教授給學生良好的默讀方法是怎樣做的。學生在默讀時,要仔細地逐字看過去,對生僻的字進行標注,在心中概括每個段落的大致內容進行總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進行默讀時,不能只是在讀,同時還要動筆,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思考的過程。自學方法還分上課前和上完課,默讀可以算是上課前自學方法的一種。在上完課后,及時鞏固知識,也是一種自學的方法。自學知識也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中,要將視野轉移到課外中,比如課外讀物、社會實踐,從書本中、大自然中汲取知識[3]。
四、創設環境,師生互助
培養自學能力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師要學會放手,學生要學會接手。培養自學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在了解學生自學進程中總結出學生的自學能力,從學生自學的結果中得到啟發,改進教學方式,真正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小學語文教學不需太過嚴密,教師將學業的重負強壓在學生身上,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一個輕松自由的語文學習環境,將會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4]。例如采用情景演繹教學法,教師可以選擇《守株待兔》這一篇文章,讓學生組成小組,一起來演繹,在實踐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不需要去可以引導學生養成一種自學習慣,而是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下,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就會傾向于這種學習方法。師生還可以坐在一起,共同討論學習成果,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了解,規避各自的短板與不足之處,學生能看到自身知識層次的貧瘠,教師也能認識到自身思維的狹窄,從交流中獲得收獲。
五、結束語
對于小學生來說,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培養自學能力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耐心指導,細心觀察,留心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能拔苗助長,必需以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為根基,在不同的階段改變策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于學生以后學習語文也會有莫大的幫助。教師在幫助學生的同時,增進了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學能力。這就是一個雙向學習的過程,共同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陸學明.淺談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2017,14(8):137-137.
[2]宋澤民.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自學能力培養淺談[J].素質教育論壇,2017(11):110-110.
[3]田麗紅.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3):111-112.
[4]嚴衛強.以生為本,授之以漁——淺析農村小學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7(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