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摘 要: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務社會,為社會發展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應該以就業為導向,科學合理的規劃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計算機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更應該踐行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策略。文章主要對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計算機教學策略進行分析,為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就業;職業教育;計算機;教學
就業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熱點話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加大了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同時也提高了對計算機從業人員的標準要求。中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對而言學生的文化水平偏低,所以技能培養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確保學生的就業質量,應該合理調整計算機專業的教學策略,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學策略的調整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切實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為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一、以就業為主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應該將就業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所以在學生入學后,教師就應該注重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向學生分析計算機行業目前的發展態勢,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將來可以從事的職業,各個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等。學生只有對所學專業將來可以從事的職業有清晰的認識,然后結合自己的能力和愛好,才能夠更加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向自己理想的目標努力。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以就業為主導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將來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二、以企業需求為標準,合理制定教學規劃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策略就是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計算機專業人才,確保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的發展,并且能夠得到企業的認可。所以計算機專業教師應該對企業需求進行深入分析,了解每種職業每個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標準,然后將其納入教學計劃中。根據企業需求設置教學內容,合理規劃教學方法,明確技能培養方向,確保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都能夠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對于有校企合作模式的中職學校而言,應該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商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切實保障所教即所需,所學即所用,這樣培養的學生能夠實現與企業的需求無縫對接,既能夠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有能夠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三、以創客空間為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質量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要求從業人員要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中職學校可為學生提供創客空間,鼓勵學生參加到創新項目研究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創客空間可以進行各種創新性項目研究,以此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負責創客空間的教師還可以邀請計算機行業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的技術骨干到創客空間為學生進行演講,讓學生能夠對專業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為了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對于學生研究的具有一定價值的項目,可以幫助學生申請專利或者與企業進行對接,實現知識成果的轉化,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為學生就業創業創造良好條件。
四、創新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應該改變以往的考核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的考核,切實踐行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策略。考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所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檢驗,也是激勵學生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途徑。所以評價方式可以采取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期中、期末考試以及平時的作業和測試作為檢驗學生專業知識的評價標準,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論聯系實踐的測試,參加各項競賽的表現和結果,參與創客空間的項目研究成果等作為對學生綜合技能的考核標準,只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評價,才能夠更加公正客觀的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也能夠對學生形成一種激勵,為促進學生就業助力。
五、結語
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所以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具有很強的必要性。計算機行業是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知識和技術更新速度較快的行業。為了保證學生的就業質量,教學方案的調整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上保持動態更新的狀態。深入分析企業對計算機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然后以此為標準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徐娟.就業導向視域下的中職計算機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8(5):95-97.
[2]劉晨龍.就業導向下的中職計算機教學模式分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8,(14):90.
[3]陳海燕.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計算機教學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8,(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