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小瓊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就成為教師所思考的問題。新課改倡導在教學中發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鼓勵學生參與。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分析討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討論教學法;有效措施;應用途徑
開展課堂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表達自己對于數學的理解,為教師提供了解學生的途徑,也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使用討論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討論中喜歡數學、感受數學、掌握數學知識。
一、完善教學設計,預設討論效果
備課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備課中,會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尋找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師也可以對討論的問題進行設計,并為學生可能提出的討論內容進行預設,做好課堂討論的預想,以便于在教學中進行控制,確保課堂討論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對《旋轉與平移》這節課進行備課的時候,我準備讓學生觀看一些游樂場的圖片,觀察圖片中物品的移動情況,并讓學生討論,圖片中的物體都采用了哪些運動方式,并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法來進行展示,對旋轉和平移的基本情況進行掌握。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設想,我覺得學生討論的焦點應該在風車、旋轉木馬等游戲項目上,對于旋轉多一分理解,但是往往忽略了滑梯、滑竿等直線平移現象,需要我在討論過程中進行引導,讓學生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在實際討論中,學生與我的設想基本貼近,并在我的引導下快速實現了對旋轉和平移的認識,達到了良好的討論效果。
二、鼓勵自主討論,凸顯學生主體
在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自己是領路人和引導者的身份,僅僅負責引出話題討論,和對討論的過程進行動態調整,而學生應該成為討論中的主體地位,發揮自主探究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其中發揮自己的自主能動性,使討論能夠真真正正地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發揮作用。
例如,在學習《多位數的認識》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多位數的讀法,并能夠將讀數以數字的方法進行表達,我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嘗試對一些多位數進行書寫,并判斷自己和其他人的寫法是否正確。為了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在提出問題之后,指定一名學生作為課堂討論的“主持人”,有他來說讀數,讓學生進行書寫,并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檢查,得出正確結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圍繞多位數的問題進行了數次探討,對于不清楚的地方進行了二次梳理。如果學生在討論中出現問題,我會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如果學生解決不了,我會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能夠順利得到討論結論,達到討論的基本效果。在學生自主討論中,學生能夠擁有自己思考、自己探究的能力,認識到自己是學習中的主人,使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了提升和發展。
三、號召全員參與,促進全面發展
學生討論并不應該是少數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應該成為所有學生共同發展的途徑。在課堂討論的時候,教師應盡可能使問題貼近所有學生,讓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其中,而不是由幾名學生參與,確保班級中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在共同的努力下實現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的時候,我為學生準備了十道應用題,將學生分成十個小組,讓學生隨機選擇一道應用題,開展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要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能夠討論與應用題無關的話題,使討論充分發揮效果。有的小組抽到的題目是這樣的:已知有163個雞蛋,每30個雞蛋裝一個箱子里,請問需要多少個箱子。學生先對之前學習的內容進行了復習,并進行計算,發現163除以30無法得出整數。因此他們經過計算得出,163÷30=5余13,但是另外的13個雞蛋也需要一個盒子,因此一共需要6個盒子。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每名學生都對數學知識進行了運算,掌握了應用題計算的基本方法,得出了正確結論,使討論達到了理想的效果。通過全員參與的討論方法,能夠真正讓討論成為所有學生發展的途徑,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整體發展,使整個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提升和成長的陣地。
總之,課堂討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互動、學生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通過數學課堂討論,能夠在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使得教學模式不再單一,課堂氣氛不再沉悶。通過學生與學生的相互討論,能夠進一步激活思維,使學生個體的理解更加全面,促進學生的自我與同伴的創造、發展與完善,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吳耀榮.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57.
[2]梁琴. 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