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紅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核心素養成為教師越來越關注的話題,它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還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作者對其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改革;類比教學;操作訓練
小學是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階段,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抽象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矛盾,他們往往在學習過程中,常常陷入思維的誤區中,此外,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發展思維和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遵循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并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靈活掌握數學知識的情況下,培養其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從而實現素質發展。我以小學數學作為出發點,從六個方面對教學改革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它不僅對學生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還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產生積極影響,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在由具體向抽象不斷轉化,雖然他們對顏色、外形等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對抽象事物之間的聯系卻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抓住問題中所蘊含的數學原理,并給學生抽象思維訓練的機會,從而培養其抽象思維能力。
我在進行“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考慮到學生已經對分數有初步的認識,并知道如何用分數表示幾分之一,但分數的意義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首先以學生已知的舊問題作為導入,提出:“把一個橙子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回憶,并回答:“二分之一?!痹诖嘶A上,再次提出問題:“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三個人,你能提出什么問題?”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并展開小組討論,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學生提煉出了分數的概念,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二、重視操作訓練加深直觀想象
直觀形象是借助空間想象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數學本質的主要手段,目前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直觀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以理論作為唯一的教學內容,造成學生的空間概念越來越薄弱,對學生幾何等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師應重視操作訓練,并引導學生積極的觀察具體實物,這樣不僅積累了學生的活動經驗,還突破他們的思維障礙,從而培養其直觀想象能力。
我在進行“觀察物體”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學會辨認從不同側面觀察物體是不同的,考慮本章節知識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課前準備了若干個小正方形學具,并組織學生開展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如,將四個小正方形擺成一個組合圖形,讓學生親身體會從不同的面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并要求學生畫下所看到的圖形,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加深其對立體幾何的直觀形象。
三、抓實算理過程提升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知識的基本能力,也是發展其他數學能力的基石。目前小學生運算能力較為薄弱,對具體的運算并沒有真正掌握,導致運算出現錯誤,而錯誤的原因大多數來自學生對算理沒有清晰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抓實算理過程,引導學生在領悟算理的情況下靈活的運用運算法則,并使算理和算法達到有機融合,從而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我在進行“小數的加減法”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整數的加減法有一定的掌握,為了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豎式運算,并能準確運用小數的加減法,首先以整數的加減法相關問題作為導入,提出:“221+30=?”引導學生回顧整數加減法的運算算理,并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隨后引出“小數加減法”相關問題,提出:“小花去年1.01米,今后長高了0.09米,小明今年多高?”學生立刻將算式列出,隨之我引導學生運用豎式將數位對齊,學生從中體會到了加法的算理,發現學生的運算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注重類比教學培養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一種漸進的思維模式,也是利用推理形式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在發生轉變,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隨著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思維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目標,因此,教師應注重類比教學,讓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過程,不斷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其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為了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首先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花壇和一個長方形草坪,并伴隨著問題的提出:“同學們,觀察這兩個草坪,哪個面積更大?”學生結合原有的知識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出來,但平行四邊形草坪的面積卻是未知的,在此情況下,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一個直角梯形和三角形,再將三角形補充到直角梯形的另一邊,將其合理地轉化為長方形,最后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進而學生推理出:“平行四邊形的底為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為長方形的寬。”因此,類比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使思維方式更加廣泛,還能強化學生的轉化思想,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五、構建生活場景提高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作為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是反映數學知識結構的能力,也是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生活場景能夠為建模能力提供基本依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構建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或者數學符號表達數量關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靈活的掌握知識,還能使學生感受到建模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其建模能力。
我在進行“簡易方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根據具體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首先創設生活場景,提出:“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學生帶著積極的興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紛紛說出了自己所喜歡的動物,在此基礎上,提出:“你們知道大熊貓一次吃多少米粉嗎?”隨后運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天平圖片,天平左邊為一碗米粉,米粉的重量為x克,碗的重量為20克,天平右邊為50克的砝碼,這時,學生發現左右兩邊平衡了,在此情況下,提出:“你會用式子表達這一數量關系嗎?”學生運用等量關系建立了模型,并得到了米粉的重量,因此,生活化場景不僅能夠體會數學建模的價值,還有助于建模能力的提升,從而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奠定基礎。
六、提供實踐環境加強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目的是將雜亂無章的信息提取出來,以找到研究對象內在的規律,小學階段是學生產生數據分析能力的初始時期,教師應提供給學生實踐的環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過程,將數據進行收集、統計、歸類、分析、總結,從而得出蘊含在數據中的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研究對象作出有價值的判斷,還能對數據具有感性認識,并提高其自身的數據分析能力。
我在進行“折線統計圖”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繪制折線統計圖,并能夠對數據的變化作出合理的推測,首先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有初步的認識,隨之引導學生按照“全班學生一個星期的睡眠時間、全班學生的近一年的身高情況”等主題開展調查活動,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們展開調查,統計數據,再運用折線圖表示這些數據,并通過折線圖思考調查內容中所隱含的信息,因此,通過這一自主調查過程,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熟練使用,還幫助學生將數字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從而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分析能力。
七、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新形勢下,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核心素養地提升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發現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并按照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創建教學情境,讓學生伴隨著新知識的滲入,不斷提高各項思維能力,同時,也需給學生思維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學生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延霞.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徑[J].好家長,2017(59).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