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玉
摘要:教材通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載體。在新課改下要求教師不能只依賴教材,還要依照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小學數學教育的根基在于教師通過教材為學生進行優化引導,將正確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但同時教師應該從教材中吸取基礎內容后進行拔高、拓展教學,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思維拓展內容教學,結合課堂以及學科內容加強學生對社會經驗以及知識認知方面的發展。尤其要不斷深挖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做好創新教學和教學環境的優化工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情境;實踐思考
數學教育本身存在理論性較重的氛圍,因此在小學階段容易受到學生的排斥與誤解。實際上數學也可以采用趣味性教學的方法,通過具有生活經驗和能引發學生興趣的內容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思維能力,通過基礎知識的講解以及拔高內容的教學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讓教師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一、從已有經驗出發引導環境教學
數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階段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由淺人深以及由此及彼,例如從平面到立體的學習過程就屬于這一范疇。首先,平面幾何教學能讓學生理解圖形的面積計算方式,而在立體幾何的學習過程中實際上需要學生理解一條全新的參照軸,即立體空間的z軸。例如,計算長方體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從平面角度出發讓學生計算一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通過給定的高度條件限定長方體的體積,隨后通過固定條件公式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長寬高三者結合相乘后就是物體的確定體積表示方式。這樣的情境教學和由淺人深的漸進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在記憶過程中產生慣性的邏輯思維,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逐步理解立方體的解析過程。
二、通過活動情境引入教學內容
對圓形的教學不同于其他幾何圖形,教師需要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入。人教版教材中對圓形內容的講解多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形成,例如,在一個不斷畫出多邊形的命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不斷畫出正多邊形的游戲。隨著邊的數量不斷增加,學生逐漸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圖形的結構越來越趨近于圓形,但卻因為存在邊而無法直接達成圓形的狀態。這樣也能從側面解釋為什么計算圓周面積的π是一個除不盡的小數。所以,教師進一步通過這種實踐案例為學生解釋這種小游戲帶來的深層次意義,通過教材中的定義概念引入游戲過程中,能讓學生對此記憶更加深刻。
三、銜接教學的情境化模式
人教版教材中對于加法與乘法之間的過渡有極為科學的方法引導,教師對此也應該善加利用。例如,將乘法拆分成不同的加法需要從學生對乘法算式的理解上入手。三乘以四這個算式的結果實際上就是四個三相加后得出結果,教師可以讓學生逐步理解。形成這樣的慣性思維后在解題時先嘗試將乘法轉化為加法,通過加法計算得出結果后,對乘法算式進行記憶,同時結合九九口訣能更好地達到固化記憶的效果,最終達到隨學隨用的程度,完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步驟。這種方法的銜接實際上也是情境化教學的功勞,因為學生通過邏輯思維的考慮逐步理解算式的深層含義,才能化繁為簡形成自己的理解線路,最終形成牢固的記憶模式,這也是一種頗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四、結語
教材永遠是教學過程中的依據,但同時也要發現教學過程中需要依靠的其他內容。通過有效的結合和創新才能讓教學本身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結合具體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巧妙地選擇正確的方法,才能讓小學數學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責編 吳娟)
參考文獻:
[1]梁遠江.優化小學數學教材情境的教學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