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麗
摘 要:健康高于一切,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切無從談起,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在其他各種的社會實踐中發揮作用。健康教育著重于培養人們的健康意識和促進人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在幼兒園開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科學的培養幼兒健康的生活習慣,使之成為一個擁有健康身體和完整人格的人。接下來的文章會從健康教育方面來分析如何科學培養幼兒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健康教育 幼兒健康生活習慣 科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 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58-01
1.引言
在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幼兒園的健康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幫助幼兒從小就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漸漸成為現今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園教育中加入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懂得一些最基本的衛生常識,進而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2.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健康教育相關知識
教授健康教育知識,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課堂教學,二是實踐教學。如果單從講述的方式告訴幼兒健康知識,幼兒往往會無法接受和理解。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幼兒階段幼兒的心智發展特征,根據實際情況來有目的性地選擇普及的知識教授給幼兒,并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健康教育的知識來提高生活水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單獨抽取出幾個課時來講解健康知識,也可以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健康知識。如:在教學幼兒認識蔬菜水果時,順便告訴幼兒多吃水果的益處,水果當中包含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并告訴他們什么時節對應吃什么水果比較好,授予幼兒真正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知識。再者可以請一些相關專家來進行演講,或是在網絡上尋找相關的視頻,以直觀的方式來輔助健康教育教學,網上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教師要根據幼兒特點選擇視頻,盡量以動畫片為主。動畫可以吸引幼兒觀看,并幫助幼兒更好理解知識。
實踐教育可以以舉行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讓幼兒對自己知道的一些健康小知識進行分享,讓幼兒先行查閱或是詢問父母再在課堂分享,讓其他同學進行評論判斷,教師最后進行點評補充。
3.培養幼兒形成科學的作息規律,增強幼兒自我管理意識
幼兒處于成長的初期,對于自己的生活規律沒有很好的把握。健康的生活規律一定是建立在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各項活動的時間的基礎上,這當中包括休息時間,用餐時間,娛樂時間等等,而工作時間對應到幼兒就是上課時間。
幼兒園教師在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結合幼兒自身情況,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嚴格地執行,使其形成健康生活規律。落實到實踐過程中就是,詢問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或醫師,結合幼兒的成長規律,確定一個大概的時間表,讓幼兒在規定時間做規定的事情。制定好作息時間表之后,要讓幼兒嚴格執行,久而久之,幼兒會形成固定的作息規律,自然而然的形成習慣,主動去執行而不會打亂。如:規定幼兒每天午睡時間,讓幼兒習慣時間的安排,等到了時間點,幼兒的身體會自動產生困倦的反應并且主動要求午睡。
教師要結合健康教育知識,讓幼兒了解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讓幼兒自己心理產生重視,主動去遵守這些作息時間表的安排。再者可以制定懲獎規定,鼓勵幼兒實現自我管理。例如,周末不上課時,給每個幼兒都布置一項任務——自我管理。根據每個自己幼兒的作息時間表,制定一個表格并發給每個幼兒,讓幼兒每過一個時間段就“打卡”一次,若是有幼兒在規定時間完成好了所有事,則給出相應獎勵,若是有幼兒完全不按要求,就給出懲罰。
4.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家長的生活規律和習慣會對幼兒產生最直接最基本的影響,在幼兒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過程中,離不開家長們的協助。就這一點而言,教師必須多跟幼兒家長聯系,了解清楚每個幼兒的身體情況和平時的大致生活規律,讓家長主動幫助幼兒的作息時間表更好執行,否則,即使在學校幼兒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但若是在家中失去管控,就會使得幼兒形成散漫的生活態度,久而久之,可能會使其生活變得不規律,如長時間玩游戲,晚睡而導致早上賴床,不按時吃飯而患上胃病。
關于結合家庭教育,教師的做法是定期舉行家長會。家長會可以高效率地了解幼兒平時生活習慣。通過與各個幼兒家長溝通,向家長傳達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讓家長多加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主動配合教師布置的任務,將孩子在家中的不良生活習慣反饋給老師,聯合教師一起幫孩子改掉壞習慣,協助孩子更好完成各項關于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任務。
5.總結
幼兒時期的健康教育會對幼兒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幼兒時期的可塑性非常強,該時期對其形成和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而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是幫助幼兒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方法。作為教師,要充分重視健康教育,力求把孩子培養成擁有健康身體和完整人格的人,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人生,快樂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馬麗春.基于健康教育下幼兒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6(9)
[2]陳珊.幼兒教育中如何滲透健康教育[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