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邦軍
摘 要:生態課堂是把教學主體、環境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建立多樣、和諧的教學課堂形態。結合自己平常的課堂教學實踐,旨在通過生態課堂的構建來促進課堂教學品質的提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品質和高效性,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僅僅是從書本上被動的學習生物知識,靠死記硬背,多做題、講題等方式,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佳,還大大的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磨滅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生態課堂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立足課堂,立德樹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究、敢于發問、勇于創新。
關鍵詞:生態課堂 創設情景 課堂活動
【中圖分類號】G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65-02
1.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動起來
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教學中,首先我在課件中展示了:①吃咸的食物會感覺口干舌燥,②鹽堿地中的植物難以成活,③用鹽腌漬的食物不易變質,④在菜中加鹽后會出水等現象,再鼓勵學生說說生活中所遇到的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其次設置一系列的問題串:問題①什么樣的植物細胞才能發生質壁分離?問題②引起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外界條件分別是什么?問題③在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過程中,液泡大小和顏色變化情況?問題④質壁分離中的“質”和“壁”分別是指細胞的哪部分?問題⑤在不同外界溶液中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程度與細胞液濃度有什么關系?通過層層遞進的設問,引領學生積極的尋根探底、解決問題。不僅高效的完成了課堂教學,還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2.潛心設計課堂活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的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于酶降低活化能的理解比較困難,總是覺得活化能比較抽象,不能認同酶作用的實質。在課堂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小的教學活動:請一位同學和我一起配合演示。我把手放在一個固定的高度(1米高),讓這位同學平地跳起來,要超過我的手高,這位同學跳的很是艱難,然后,我說假設現在給你加了酶,那么我的變化就是,手的高度往下降了很多(60厘米高),這時候再讓這位同學來跳,顯然比較輕松。通過一個簡單的課堂小活動,學生就輕松的了解酶的作用實質是降低化學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自己動腦思考,很多抽象生物學知識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如果教師能課前多想想,我們的學生就要輕松許多。
3.利用課本建構模型,讓課堂教學易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或分子水平的知識點掌握的不是太好,這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知識,引導學生通過構建模型進而對知識的突破。
在組織“細胞器”一節的教學時,學生對各種細胞器的形態、分布、功能總是理不清楚,課堂教學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后來在一個班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完成了制作細胞模型,課堂上學生顯得特別積極,而且動手能力也很強,每個小組制作的細胞器不僅美觀,而且組員還能對這個細胞器進行詳細的介紹其結構、功能,然后我提供植物和動物細胞的模型,讓學生把這些細胞器“送回家”,這樣一個看起來非常難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通過這次教學活動,也讓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那就是我們要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要相信學生的能力。
在組織“基因工程”一節的教學時,學生對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DNA片段如何重組產生了懷疑。課前我設計了如下的片段,先把這些材料打印好,并給學生做好環形質粒,然后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
質粒:
目的基因:
通過上述材料的動手操作,學生很快理解了基因工程的實質是把需要的基因與運載體相連形成一個重組DNA,即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組。同時學生還理解了限制酶和DNA連接酶的作用。但在課堂上,發現不同小組構建的重組DNA有所不同,學生連接后的產物有如下圖兩種形式:
產物一:
產物二:
上述兩種產物說明了切割后的黏性末端會任意配對,不僅如此,切割的產物還可能會自身成環。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同種限制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相同所導致的。這時教師繼續設問:我們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引導學生如果用不同的限制酶來酶切質粒和目的基因(即質粒和目的基因上有2種酶識別序列),結果會怎樣呢?能解決上述問題嗎?讓學生自己設計質粒和目的基因兩側的酶切位點,然后課后完成相關切割連接過程,在下節課堂上小組展示,教師評價。
高考源于課本,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課本知識為載體,挖掘相關考點信息,將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積極構建概念圖形,讓課堂教學串起來
概念圖是將與某一內容相關的知識連接成的網絡圖。通過構建概念圖,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起來,使知識系統化,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在必修二生物進化論的學習中,學生對突變和基因重組、基因頻率的改變、地理隔離、生殖隔離及自然選擇等在新物種形成中的作用領悟不了,上完本節課后,我讓學生大膽的嘗試構建有關新物種形成過程的概念圖,并及時指導學生修正所構建的概念圖,最終形成完善的概念圖:
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盡可能的嘗試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構建成概念圖,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學生需要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生態課堂,樂教于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構建生態課堂的首要條件。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立足課堂,立德樹人,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究、敢于發問、勇于創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品質,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發展,從而真正做到生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