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摘要】 ?通過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訓練,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
【關鍵詞】 ?修改 寫作 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8-112-010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訓練,對中年級提出:“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學習從內容、此舉、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對高年級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葉圣陶先生說得很清楚:“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須做到這兩點,乃教學之成功。”學生的能力是在長期的訓練基礎上形成的。在學生掌握了修改符號的使用和作文修改的方法、步驟后,就要進行形式多樣的作文修改訓練。高年級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題目明確要求學生作文寫成后要進行認真修改。可見,放手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譜學生的修改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師“一統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讓學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內的事,讓他們在作文批改中動腦、動手,提高作文素質。下面就如何“給些引導和指導”,培養學生自改能力,注重引導,要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關鍵是要激發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興趣。
一、教師寫好下水文
每次習作,堅持和學生一道寫作,寫下水文,并把它張貼出來,讓學生品評。長此以往,教師的寫作水平將會產生一種無聲的動力,使學生從中發現自己習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興趣。
二、反復朗讀,多次修改
學生習作完成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借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習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邊讀邊改,是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作文寫好后,可先讓他們大聲朗讀,看看有沒有不通順的詞句。再讓學生輕聲讀,邊讀邊多問幾個為什么,然后再進行全面修改,使之達到語句通順、內容具體。再讓學生放聲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看看自己的習作是否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能不能換上一種具有時代氣息的說法或用上掌握的詞匯。
1.范例導改
范例導改,是指舉一兩篇作文為實例,請全班學生討論修改。一次重點解決一個問題,既能提高表達能力,又能訓練修改技能。也可以翻閱全班作文后,選擇三篇(好、中、差各一篇)或對全文作精心的、細致的批改,或結合本次訓練重點,對作文的有關重點部分精批細改,然后將原文和批語印發給學生或抄在班上公布,從批改的內容到方法,都給學生示范。并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批改展開討論、修改,從中學會自改作文。記得在一次的習作《我的同學》中,很多同學不注意段落之間的過渡。例如,有個同學在作文上段寫某人學習怎樣刻苦,下段又寫他生活如何簡樸,但中間卻沒有承上啟下的句子,使人讀來感覺突然,針對這一情況,我就以該文為例,組織學生討論,應加上什么句子或段落才能使文章上下段之間過渡自然,然后才自改作文。這樣,學生就能正確使用過渡句了。
2.教師點學生自改
師點自改就是教師在批閱學生習作過程中,堅持只批不改,用改的符號來指點學生,讓學生根據老師的點批意見自行修改習作。學生就掌握了修改文章的主動權,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例如,有一位學生寫《游塔山公園》,他用二百多字寫了出發前的準備,一路上的見聞。我在文章后寫了這樣的評語:“小李,你最想寫的是什么景點?哪個景點給你的印象最深?你文章的開頭寫了二百多字,里面的內容哪些與中心無關,請你認真分析,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改得很好!”后來,這個學生只用兩句話就扣住了中心。
3.教師復改
教師復改,是指學生自改作文后,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輪流抽改,讓學生體會自己的批改與老師批改有什么相同有或不同之處,啟發學生多思多想,引起修改作文的興趣,提高修改技巧。例如,有位學生寫《環保小衛士》,第一稿把事情羅列過多,沒有重點,通過我指出,他自改,我還是覺得語言不夠精煉,就在語句上為他修改。
4.學生互評互改
互評互改,是指由兩個學生交換習作。要求學生評得認真,評得仔細,能評出寫作的興趣。將學生分小組,按作文訓練要求,對組內同學的作文逐篇討論,達成共識后寫下批語再修改。這樣,學生發言的機會多,大部分學生都能獲得訓練,更能確立學生在批改中的主體地位。這樣做培養了學生分析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例如,一個學生在《我的老師》一文中寫到:“老師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起字來。”有一同學幫他修改,想象了平時老師上課的情景,對老師的動作加以描繪:“老師快步走上講臺,用三只手指在粉筆盒里挑了一支紅色的粉筆,然后向右轉身,在黑板上寫起字來。”
可見,通過各種形式去組織學生自改作文的訓練,學生就會養成自覺改文章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會自然高漲。
[ 參 ?考 ?文 ?獻 ]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