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新
摘要:目的探索腦梗塞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對預防下肢DVT的效果。方法調取2019年1月~3月我院90例腦梗塞疾病檔案資料,以數字均衡原則為基準,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分別施以預見性護理與日常單一護理,評估2組下肢DVT、股靜脈血流速、住院時間等指標,日常生活狀況,護理滿意狀況對比。結果2組相較而言,實驗組下肢DVT發生狀況更少(0.00%vs.8.89%),股靜脈流速更快,住院時間更短(p<0.05);實驗組日常生活質量更好(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狀況更高(95.56%vs.75.55%)(p<0.05)。結論在腦梗塞患者護理工作中,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可顯著減少下肢DVT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日常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狀況,臨床應用效果頗為明顯,因此,可以大力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下肢DVT;腦梗塞;臨床實施;效果分析
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癥患者較易發生偏癱需要長期臥床,極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DVT),且若沒能及時對此疾病給予干預和治療,還會造成患者下肢功能喪失,甚至引發多種危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有學者認為,在腦梗塞患者護理工作中,施以預見性護理措施,及時給予針對性預防干預,對減少下肢DVT的發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為了進一步驗證此說法,調取2019年1月~3月我院90例腦梗塞疾病檔案資料,報告如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調取2019年1月~3月我院90例腦梗塞疾病檔案資料,以數字均衡原則為基準,分成實驗組男、女各23例、22例;年紀、中位年紀:42~86歲、(63.20±3.40)歲;并發疾?。禾悄虿 ⒀惓?、高血壓、其他疾病分別為16例、8例、14例、7例;參照組男、女各24例、21例;年紀、中位年紀:40~83歲、(62.50±4.10)歲;并發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其他疾病分別為18例、9例、13例、5例。比較2組臨床個人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1]。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已得到病理學的確診;(2)年齡滿足40~86歲,性別無限制;(3)能夠積極配合各項臨床檢查及治療者;(4)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2)精神障礙或意識無法自主者;(3)相關藥物過敏者;(4)中途退出或轉院者[2]。
1.2研究方法
參照組給予單一護理,如基礎護理、病房管理、衛生清潔;實驗組給予預見性護理。
1.2.1體位護理:協患者取舒適體位,并輔助其定時翻身2~3h/次;保持下肢輕微抬高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同時給予其肢體按摩,采用輕柔手法多為患者進行肌肉按摩,防止肌肉僵硬,影響到血液的正常流動;此外,還可采用靜脈曲張襪等人為地幫助血液回流[3]。
1.2.2健康知識教育:為患者詳細介紹下肢DVT的發生因素,臨床預防護理方法,以及其對患者造成的危害等,幫助患者提高對該并發癥的認識程度,從而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進而更好地預防該并發癥的發生。
1.3療效標準
評估2組下肢DVT、股靜脈血流速、住院時間等指標,日常生活狀況,護理滿意狀況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為了對數據有更精確的計算,對各項計數、計量資料采取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以(x-±s)代表計量資料,通過t進行驗證;以(%)代表計數資料,通過X2進行驗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2組下肢DVT、股靜脈血流速、住院時間等指標對比
由表1,可知:2組相較而言,實驗組下肢DVT發生狀況更少(0.00%vs.8.89%),股靜脈流速更快,住院時間更短(p<0.05)。
2.2 2組日常生活狀況對比
由表2,可知:2組相較而言,實驗組日常生活質量更好(p<0.05)。
3.討論
綜上所述,在本文研究中,2組相較而言,實驗組下肢DVT發生狀況更少(0.00%vs.8.89%),股靜脈流速更快,住院時間更短(p<0.05);實驗組日常生活質量更好(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狀況更高(95.56%vs.75.55%)(p<0.05),這說明,在腦梗塞患者護理工作中,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可顯著減少下肢DVT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日常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狀況,臨床應用效果頗為明顯,因此,可以大力推廣與應用[5]。
參考文獻:
[1]孫紅英.優質護理在提升老年腦梗塞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10:69-70.
[2]屈彥,牟春英,曹娜,郭曉娟,王亮,李青莉,張婷.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預防腦梗塞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02:297-298+301.
[3]嚴建榮.預見性護理在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中的應用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7:3834-3835.